第两百三十八章 万事俱备

汉旌 尚冠 2115 字 2022-10-07

牧靡当地的百姓流传一句话引以自豪,即“牧靡熟,雍氏足”。

意思是说,牧靡的粮食只要成熟收割了,雍氏的领地就不需要担心忍饥挨饿的问题了。

由此可见,牧靡的粮食产量之丰。

卫弘颔首说道:“好,尽早清算出牧靡的粮食产量,然后装车入库。”

朱安点了点头,看着卫弘对这桩事极为重视的态度,不敢怠慢,连忙将这件事应了下来。

卫弘道:“正昂公在滇池城外修建了一座军粮加工厂,新收上来的谷物需要统一送到滇池城外进行加工。”

粮草一事,十分重要。

但当世的军粮运输十分不完善,带壳的稻谷、没有研磨成粉的麦粒、长在草穗上的黄粟,这些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工才能成为入口的食物。

但军情紧急的时候,前方作战的将士们只得将就用餐,只求一个温饱。

但如果战事的时间一长,长久食用这种难以下咽的食物,一来会对军心士气造成负面影响,二来营养不足会直接降低军队的战斗力。

所以在保证军队后勤供应这件事上,卫弘也颇为用心,建议正昂公在滇池城外设置了一座军粮加工场,专门生产供应军队的粮食。

正昂公对卫弘的厨艺十分有信心的,当初带着这小子来滇池城的时候,他就不断想着各种新法子做吃食,正昂公也算是大饱口福。

正昂公虽不经历军旅,却也能体会到大军行进途中的风餐露宿之苦,卫弘能如此体恤基层将士们的辛劳与不易,正昂公也颇觉欣慰,岂能否决卫弘的这番提议呢。

于是正昂公调拨人手,在滇池城外准备了军粮加工厂,按照卫弘的计划专门生产供应大汉征南军的军粮。

征南先锋军当前在益州郡北部招兵买马,冶铁屯田,但朝廷动兵出征南疆,他们也是主力军之一。

所以朱安对粮食转移到滇池,并没有多大的意见,毕竟征南先锋军在这里屯田存粮,也是为日后的同袍们出力。

将这些杂事嘱咐完之后,卫弘看回了朱安:“待秋粮入库之后,牧靡的屯田所就交给附近一带的辅兵接管吧,麾下的将士们该重新拾起兵戈和甲胃操练起来了。”

看着卫弘脸上的严肃表情,朱安也退后一步抱拳道:“卑职领命!”

仅仅在牧靡尝了一顿新收上来的谷子后,卫弘的脚步没有继续停留在牧靡的土地上,而是转道向西,奔着大筰去了。

大筰的水文条件要远比临邛更为优越,铁矿石的产出也要更加富饶。

如今大筰的河流两岸,已经搭建起来了大量的炼铁高炉,矿产地到两岸冶铁坊的道路和浮桥上,大量的人影推动着独轮车缓缓行进,一切显得有条不紊。

看来蒲季抵达大筰后,确实尽心尽力地将临邛先进的生产机制引入这里。

蒲季身着一身短衫,浑身上下散落着一些灰屑,来迎卫弘。

卫弘看了他一眼,当初的蒲季身形并不算魁梧,但这段时日以来,蒲季的臂膀逐渐练出来了硕大的肌肉块,隐隐之间有着向其族兄蒲元发展的趋势。

卫弘干笑着说道:“多日不见,季校尉的头发愈发稀疏了,看来主持大筰这边的冶炼事宜确实殚精竭虑……”

“卫将军说笑了。”蒲季连忙摆手,推说道:“常年在冶铁火炉旁做事,别说是头发了,就连汗毛都给烤没了,像族兄蒲元那种才是冶铁大匠的真正风范。”

“哈哈……”被普及这番话的黑色幽默逗笑了,卫弘接着问道:“看样子,大筰冶铁坊这里的事务已经走上了正轨?”

蒲季点了点头,令人在前引路,自己则是跟在卫弘的身边边走边说道:“嗯,卫将军说的没错,末将幸不辱命,在这大筰效彷临邛矿区,初步建立起了新的大筰矿军生产制度,单单上个月,就铸造了新式钢刀三千柄,硬弓五百张以及长箭五千多支。”

盔甲的铸造最是繁琐,需要一套完整且复杂的生产链条,大筰冶铁坊目前的生产条件,并不足以大规模产出盔甲。

所以大筰现在倾力打造钢刀和硬弓箭失这类的兵器,盔甲方面只能依赖于蜀地冶金治所的少量补给。

单单大筰冶铁坊在七月的产量,就能武装起三四千人。

这样的装备产出着实不算慢了,但此番出征南疆的汉家军力多达四十万人,除了全副武装的正卒以外,负责押运粮草辎重的辅兵还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武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