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也是因为这是影子书店举办的,读者们都很喜欢你们,才会热心参与。”马玉明不失时机恭维了宋澜一句。
宋澜只是笑笑,知道马玉明是有意和自己交好,毕竟影子书店近来风头实在太旺,有不少报纸都希望能采访他,出于各方面考虑,他最终还是选择接受《行州晚报》的采访。
问答环节进行得差不多后,宋澜看了看表,提出带马玉明去外头的流动图书亭看看,顺便还能现场拍几张照片。其实马玉明先前已经拍过了照片,不过宋澜既然如此热情地邀请,他想着反正接下来也没什么事,干脆就再跟着宋澜去拍一次。
因为上班时间,流动图书亭内目前是空无一人,马玉明拍完了亭内的细节后,和宋澜商量说,能不能找一两个人来扮演一下图书亭的读者,给他摆拍摆拍。
宋澜笑道:“有什么不可以的?我去书店里找两个人给你当模特啊。”
宋澜找的人都是影子书店的老客人,宋老板开口,自然都热情地应承下来,配合马玉明拍了几张照片。
就在马玉明打算收工的时候,突然一个清洁工朝这边走来。
令马玉明比较惊讶的是,宋澜似乎认识那名清洁工,还热情地跟他打招呼,主动跟他介绍马玉明:“霍叔,这位是《行州晚报》的马记者。”
老霍看了马玉明一眼,似乎有点害羞,嘴唇动了动,却一句话也说不出,只是紧张地搓着手,立在一旁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
马玉明有点奇怪:这个大叔怎么还站在这边呢?不要工作的吗?
场面一时有点尴尬。
还是宋澜开口:“霍叔,你是想过来休息休息喝口水吧?快到亭内坐坐,今天提供的是凉茶,我表弟他亲手熬的,正好能解解热呢。”
说着,宋澜打开电话亭的门,邀请老霍进去,还取了一个干净的纸杯,为他倒了满满一杯凉茶。
马玉明有点看不懂了,问旁边还没走的老客:“诶,这宋老板是在做什么呢?”
老客似乎对宋澜和清洁工之间的互动见怪不怪了,解释说:“哦,这流动图书亭不仅可以给咱们免费借书回家,路过的清洁工、外卖员、快递员什么的要是累了也可以进去歇歇脚,喝口水什么的。”
关于这一点马玉明是知道的,不过他只知道影子书店提供免费的茶水板凳供市民使用,却没想到这主要服务对象是清洁工这样的劳动群体。
想想也是,除了清洁工、外卖员、快递员这些需要整天在外头风吹日晒的人,真正需要在电话亭里休息喝水的人其实并不多,他们大可以找一家咖啡厅坐下来慢慢享受,而不是在这有些简陋的电话亭里遮风挡雨。
如果说先前马玉明只是佩服宋澜的经营手段,如今连他的人品也一并佩服上了:其实宋澜大可以利用这一点做文章,大书特书大肆宣扬影子书店的人道主义关怀,但他没有这样,这件事对他而言好像就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举手之劳,根本不值得和别人说。
马玉明觉得自己的眼眶有点发热,连忙拿起相机对着电话亭内一脸满足坐着享用凉茶的老霍一顿狂拍。
回去以后,马玉明奋笔疾书,很快就写了一篇长报告,并在第二天的《行州晚报》上刊登出来。这篇新闻稿标题是这样的:《影子流动图书亭:环卫工人的避风港》。报告突出了影子书店对体力劳动群体的人道主义关怀,文章写的是感情充沛饱满,文字情深意长,可感动了不少读者。
连马玉明自己也承认,这篇新闻稿是他所有作品中写的最好的稿子之一,在《行州晚报》上刊登以后,又接连被南海省的几家媒体以及互联网上的新闻平台转载,使得影子书店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这下,不仅是年轻人知道这家书店,连不少喜欢看报浏览新闻的中老年人都知道行州市有这么一家书店了。
对于这一切,宋澜是早有准备。
马玉明不知道,那日他碰见老霍并不是意外,而是宋澜有意计算的结果。宋澜并非不想借助流动图书亭为清洁工外卖员提供“避风亭”这一点来炒作,只不过他的方法很巧妙,不是直接用嘴告知马玉明,而是用实际行动让马玉明看到影子书店在这方面的人道关怀。
——什么才能叫做一则感人泪下的好新闻?首先要把撰稿人都给感动了,他才能发自肺腑写出一篇充满真情实感的报告,这样才更加能感动读者。
如果是由宋澜告诉马玉明,说他们书店如何如何好,未免有点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嫌弃,不如让马玉明自己用眼睛观察,这样的效果肯定会更好一些。于是宋澜早就计算好时间,他知道今天是老霍值班,他一向会在那个时间点来电话亭休息喝茶,便提前一段时间带着马玉明到电话亭拍照,那就能“自然而然”遇上老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