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五章 国仇家恨,罪不容恕!

一个个已经饱受折磨,形销骨立。

大多人,或是病死,或是累死。

甚至,还有被野兽吞噬,被原住民拿去献祭的。

剩下的,都是些命大的。

却也被磨没了棱角,吓破了苦胆。

一听说有机会回到大魏,自然什么都肯。

在他们看来,哪怕是回大魏坐牢,也比在东海郡强上万倍!

别说只是让他们指正甄应嘉,这个罪魁祸首的家主。

就算让他们把自己祖坟刨了。

估计最多犹豫一下,就开始四处找镐头了。

无他,太惨了。

除了他们,其余能有这个待遇的,都是陆续被俘虏的倭寇。

东海郡向来和倭寇不对付,能给他们好脸色才怪!

“今年的时候,东海郡那边意外得知他们的身份,立刻和冯侍郎沟通。”

对于如何发现,林如海并没有细说。

那也不重要了。

他只按照冯一博的说法,将这事简单说了一下,又道:

“冯侍郎不敢擅专,便将他们交给了兰台寺,臣这才知晓,甄家的罪行,竟然不止于侵吞盐利,还为一己之私,勾结倭寇祸害乡里!”

他的语气沉重,饱含着对甄家的愤恨。

朝臣不知甄家的事,就是林如海所查。

更不知道,甄家还曾对其下毒之事。

只以为,他这是对甄家的所作所为大失所望。

景顺帝对此却是全都知道。

要动甄家之前,更是亲自和林如海透过气。

这边冯一博听到林如海提及自己,便顺势出列。

“启禀圣上,林大人所言句句属实!”

他等林如海说完,便朝丹陛之上一拜,

先是高声一呼,表明确有其事,随后又道:

“东海郡王自献土归附以来,依旧饱含拳拳报国之心,东海郡也以大魏海疆为己任,同倭寇的斗争从未停止。”

冯一博先阐明东海郡的立场,表达了东海郡对大魏的忠心。

随后又话锋一转,道:

“不想,大魏竟有如此祸国殃民之人,东海郡王震怒之余,却也不敢擅专,就让人和臣说了此事。”

两相对比之下,冯一博的话,既表明了东海郡对大魏的贡献。

又凸显了甄家为一己之私,勾结外人的罪不可恕。

东海郡王震怒之下,都没有擅专。

这是在说东海郡王对大魏的敬畏之心。

而东海郡和冯一博联系,也是公事公办的态度。

毕竟,礼部右侍郎的职责就是专司海外一应事务。

“当时,甄家侵吞盐利之事还未事发,这事又是如此骇人听闻,臣自然万万不敢相信!”

冯一博将此事说成是在甄家盐桉之前,是为了打消有心之人的疑虑。

避免有人觉得他是有意为之,故意针对甄家。

这样的说法,看似和林如海说的有些矛盾。

但景顺帝心知肚明。

因为在此之前,林如海就知晓盐桉之事,而冯一博就应该不知道。

“臣还觉得,甄家乃是江南首善之家,定是东海郡那边搞错了!于是臣便让他们将人先押送进京,交由兰台寺验明!”

冯一博的这番话,说得入情入理。

将他对甄家的美好寄托,表现得淋漓尽致。

甚至贾政这样,想为甄家说情的人。

都挑不出一丝毛病。

如果硬要说哪里不好,就是没和这些老亲通个气。

但冯一博又说,他本来就不信,那还通什么气?

“臣的本意,就是想要查个水落石出,还甄家一个清白。”

说到此出,冯一博一脸的痛心疾首,恨恨的道:

“可实没想到,这甄家不仅和倭寇勾结,竟还侵吞海量盐利,如此祸国殃民之举,简直罪孽深重至极,若不严惩以儆效尤,怕是江南百姓都要心寒啊!”

这话说的,像是“爱之深责之切”。

实则,其中暗暗携带民意,简直是将甄家往死里弄。

可惜的是,景顺帝此时盛怒已过。

又恢复了往日的温和模样。

听到翁婿两人的话,也只微微皱眉。

似乎还有些为难,道:

“林、冯两位卿家所言极是,可贾卿家刚刚所言,却也不无道理啊。”

说道此处,景顺帝还微微沉吟,才道:

“这事倒真是让人两难……”

说着,他就习惯性的看向张松越,问道:

“老师,您觉得呢?”

景顺帝显然是想治甄家的罪,却又不想背上“不孝”的锅。

因此才会问张松越的意见,就是想让借他的口来给甄家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