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四章 烂透了的权贵!

对勋贵之事知道的不多也在情理之中。

想到这些,他就没好气的道:

“四王八公的八个国公才传了几代?分出十几二十房去,你说还能剩下多少田?”

大魏开国的时候,四王之中除了北静王主动放弃。

其他三王都是有封地的。

只是随着爵位的传承,三王已经降为镇守一方的封疆大吏。

现在,景顺帝只要动动嘴。

他们要么造反,等着被大军镇压。

要么就乖乖听话,老老实实的交出地盘。

好在,太上皇这个老勋的主心骨还在。

三家又在当地经营数代,早就成了有实无名的土皇帝。

再加上,大魏这几年又天灾人祸不断,景顺帝也一直腾不出手。

若非这诸多因素限制,三王其实早就该动动地方了。

而八公和三王不同。

他们虽然没有封地,但分了很多田地。

金陵周边的府县,不少都被这些老勋瓜分一空。

只是,如今历经几代之后,八家又逐渐随着不断分出支脉,田地也跟着分了出去。

冯一博闻言,继续装傻道:

“四王八公好歹干净些吧?”

他这话看似装傻,在问四王八公的事。

实则却是又把话题带了回来。

“四王八公之中,贾家算是最干净的了。”

忠顺亲王想到冯一博的出身低微,如今却已贵为郡王。

似乎觉得已经投靠自己,那自己也有义务给他科普一下。

“当然,也是最愚蠢的。”

说到贾家,忠顺亲王又补充了一句,才叹道:

“就贾家那点家底,若没有宫里那位生了皇嗣,估计不用皇兄动手,再一两代之内,一门双公就剩两座敕造的府邸了。”

他手中握着龙鳞卫,对朝中各家的信息知之甚详。

做出的评价往往也都一针见血。

贾家传承至今,已经没有一个扛鼎人物。

若非元春生了儿子,只等玉字辈的废物彻底掌权,贾家的富贵也就算到头了。

如果不是两府都是敕造,不允许转卖。

他估计,贾家可能连府邸都保不住。

冯一博对比倒是认同,闻言点了点头,冷不丁又问道:

“那其他几家可有参与山东之事?”

“其他家自然也……”

忠顺亲往顺口就要回答,可刚说到一半就觉得不对。

他皱眉盯着冯一博,似乎想看透他到底要问什么、

冯一博见他止住,便笑着道:

“随口问问,毕竟我也在朝为官,对国内形势多了解一些还是好的。”

这样的借口,忠顺亲王自然不信。

不过,他又觉得冯一博可能在打探开国一脉的信息,为面见北静郡王做准备。

因此倒也没太放在心上,只道:

“山东两府的灾情已经结束,只是还没缓过来,尤其是匪盗横行,已有蔓延山东全境之势。”

他回答了冯一博的问题,却只说了山东的形势。

而没有再提占据河道的事。

显然,这是不想多说。

冯一博见此,便点点头,又疑惑道:

“可是这样的大事,为何朝堂上没有半点风声?”

这个问题,其实还是在试探。

朝堂上没有半点风声,自然是因为诸多势力纠缠的缘故。

只要忠顺亲王顺着这个问题回答,很快就绕回原来的问题。

也就是,到底都有哪些势力参与了进去!

“这样的事算什么大事?大灾之后总是在所难免,匪患不过是纤芥之疾罢了。”

大灾之后,乱象丛生。

相比瘟疫和民变,匪患确实不算什么。

但蔓延整个山东的匪患,显然不是他口中的纤芥之疾了。

冯一博微微皱眉,没等他再发问,忠顺亲王就又道:

“此事我早就已经上报过了,想必各州府也都有秘折上奏。”

说着,他摆了摆手,又解释道:

“这样的事,都还在朝廷的掌控之中,想必那位也没太当回事,才没拿到朝堂上讨论吧?”

似乎,忠顺亲王的谈兴已失。

又或者和河道之事一样,这其中牵扯到了什么其他的……

总之,对于山东匪患的事,他只随口敷衍了两句,就直接道:

“这些与今日的话题无关,就不多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