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方便问织田作先生为什么取这个笔名吗?”

铃木特别好奇,毛利兰和少年侦探团们听到这个问题,也跟着竖起耳朵听起来。

取笔名其实没有花太多时间,单纯的是织田作之助是取名废。当初递交《雨》原稿的时候,织田才想起自己应该要填自己的笔名,但是他想不到其他名字。

“我有个朋友叫我织田作,所以我就用了。”

“诶——感觉织田作先生和你朋友感情真好啊!朋友给自己起了昵称,就把它当作唯一的笔名。”

“是吗?”织田笑起来,总感觉情况挺多偏差的。

“所以,为什么叫织田作?因为你姓织田,喜欢写文章?”铃木园子好奇地抱起手臂自己陷入思考。

织田说道:“因为我本名叫织田作之助,所以取前面三个字。”

“哦哦哦哦。”

一群人听得直点头。

意外的相当简单粗暴呢!

但是,安室透听到织田作之助的名字,手上动作一滞。

织田作之助。

他记得他十八岁从警校毕业和诸伏景光跟着前辈调查的第一桩刑事案件,凶手名也正好是——「织田作之助」,是个九岁孩子刺杀养父母的案件,但是因为这件事太过猎奇,又骇人听闻,创下了有史以来犯罪记录在案的最低年龄的纪录。很多新闻媒体记者都关注这件事情,一时间成了全国性新闻。迫于社会压力和事件的恶劣性,凶手的名字最后还是登上了报纸——用的是孩子在养父母家的名字「铃木作之助」。这是警方这方面能做的最大的保护。安室透和诸伏景光两人的任务主要是负责在审讯过程中,保护这孩子免受新闻媒体方面过多的伤害。

安室透那时候第一眼见到那个孩子的时候,并没有想象中那种恶意犯罪,寻找刺激,哗众取宠的丑陋面孔。相反的,瘦小少年目光死寂,只是简单地自首了。其实他们也不相信他会杀人,想让他说出藏在心里的难言之隐。但是少年一直保持沉默,咬定人是他杀的。而且,所有证据都指向他,他也没有包庇的对象,最后警方还是以他为凶手逮捕归案了。但因为年岁太小,他被送去了少改所。

再次见面的时候,大概是已经从少改所出来了,那个孩子从桥上跳进河里。诸伏景光救了他。听说他情况很艰难,没有人愿意收养一个会刺杀养父母的孩子,于是他被送到孤儿院里生活,但也似乎过得不好。据安室透和诸伏景光调查知道,照顾他的孤儿院做着拐卖人口的生意,就是为了赚取政府发的高额福利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