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过程中,反对朱常淓的旗号是绝对不敢打的,因为朱常淓的血统,已经远远比其他在世的一切朱姓藩王都更近更贵了。其他藩王至少是成化以前就分出去的。
所以最多只能打打清君侧,也就是宣传说朱常淓是被女婿胁迫和蒙蔽的,是奸相挟天子以令督抚,有衣带诏讨贼。
如果无法直接拉拢督抚,那第二条路就只有在藩王们之间先互相秘密联络,形成联盟,再挑唆一个有门路的出头鸟,让那人去冒险拉拢督抚。
……
如前所述,大明在南明政权建立时,总共也就剩二三十家藩王了,后来在调集外藩到南直隶周边、接受控制的过程中,折了几家,还闹了靖江王叛乱,
从那之后,大明全部的王爷,也就只剩刚刚二十家。
后来江北被多铎攻陷,被迁置到扬州的九位王爷,如原本历史一样,随着福王政权一起,被连锅端抓成了清军俘虏,也就彻底没了威胁和法统。
而且他们是跟族人后人一起团灭被抓的,想再找个次子庶子什么的袭王爵都不可能,这一切本就是朱树人的设计,哪能容这些废物王爷多生多占浪费社会资源。
所以到了隆武元年改元的时候,全天下有朱元章后人血统的藩王,只剩十一家,都已经是血统非常远的了,
同出成化的,除了朱常淓自己,就只剩第七代益王朱慈炱了。原本历史上这时候还该有荣王一系,但现在也因为蝴蝶效应,荣王在四年前在长沙被张献忠灭门了。
而这个益王朱慈炱一脉也算是个传奇,实在是命太硬太能生,怎么都灭不掉。他出自朱右樘的弟弟朱右槟一支,算是最能熬的藩王了。
原本历史上朱慈炱在南京被破后还南逃广东,继续被其他督抚拥护,他死后他儿子还被郑成功拉到大员当招牌,他孙子朱怡镐一直活到了施琅攻上岛、郑克塽降清为止。
成化再往上就是土木堡那位了,堡宗儿子倒是多,有九个,但除了成化帝朱见深以外,还有四个早夭、无子,一个缺德除国。
剩下三王中德王系、崇王系是跟着福王被清军俘虏的,吉王系四年前在常德也被张献忠灭门了。
所以堡宗的其他子孙,也是一个都不剩。
再往上堡宗的爹朱瞻基,只有堡宗代宗两个儿子,代宗要不是只有一个儿子还早夭了,也不至于被堡宗重新夺门。
所以除去朱慈炱后,其他所有十家幸存藩王,最近也得是明仁宗朱高炽的其他后人了。正统性实在是太单薄太单薄。
朱元章留下的两百多家王爷子孙,到崇祯初年原本还剩不到一百五十家,又经过二十年血洗,最后只剩这十一家,实在不得不说是明朝养猪冗员、搜刮民脂民膏的报应了。
这十一家里,成化分出去的一家,朱高炽分出去的四家,朱棣分出去的一家(赵王朱高燧的后人),朱元章分出去的还剩五家。
如今,这最后十一家里,还有人试图串联。
比如,住在南直隶和浙江交界的湖州府的鲁王朱以海,在八月份的时候,偷偷给益王朱慈炱写了密信,表示了自己的担忧。
其他一些杂牌藩王,也私下里抱怨了一番,有点小动作。
这位鲁王朱以海,熟悉明末历史的看官应该也不会陌生,
因为在原本历史上,潞王朱常淓在杭州覆灭后,就轮到鲁王朱以海在浙东继续抵抗,逃到舟山群岛,后来还有闽浙唐鲁之争,东南沿海抗清势力还内战了一波。
可见这个鲁王还是有一定权力欲的,否则不会在那种大形势下还坚持竖旗,胆子小一点的当时早投降了。
原本朱以海南逃后一直住杭州,前年朱树人建议监控诸藩后,才移到湖州,这样离朱树人的老巢苏州更近,更便于监视,又不算进入南直隶。
这次朱以海没有直接亲自出手,而是拉拢朱慈炱拱火,也是看在自己实力实在不济,血统也远——鲁王系是朱元章那一代就分出来的,都不是朱标或朱棣后人,实在是仅存王爷中血统最远的了,只有唐王跟他一样远。
朱慈炱好歹是唯一的成化帝后裔,朱以海审时度势也只能联手。
朱以海的密信发出去后没多久,朱慈炱却迟迟不敢回,只当没收到。朱以海担心夜长梦多,就想着跟浙江巡抚张国维、浙江总兵蒋若来接洽一下,试探对方的态度。
然而这无疑是一步蠢棋——原本历史上,张国维还真就是拥立鲁王系的头号文官,但那是建立在南京政权已经完蛋的情况下,他作为浙江的一把手,当然要立个在本地的藩王监国。张国维挑鲁王,也是因为他跟鲁王确实没有负面关系。
但这一世,张国维可是跟沉家交情很久了,当年他在苏松做官时,就跟沉廷扬交情很好,后来还跟朱树人联手推厘金改革。
张国维怎么可能被朱以海诱惑?所以哪怕只是对“陛下给过继孙移宫春和宫”这事儿探口风,张国维也立刻警觉了起来。
导致张国维警觉的下场,自然是非常惨的。张国维立刻让嫡系心腹将领蒋若来暗中带兵封锁彻查,没多久就发现了“诸王串联、议论宫闱”的罪证。
这种大事,消息当然会飞马急报南京,送到皇帝面前,朱树人也会第一时间知道。
对于这位鲁王,朱树人从人品上来说,还是佩服的,但天无二日,既然涉及权力斗争,有些事情就不能心慈手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