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一章 大明有这个底气

大明嫡子 肉丝米面 2968 字 3个月前

至于是湖州哪一县,朱允熥便实在是想不起来了。

潘德善此刻心中愈发的紧张了起来,太孙自从发问,自己回了话后,已经有好一阵没有开口了。

难道是自己出身湖州府让太孙不喜?

然而下一刻。

朱允熥便在众目睽睽之下,伸手搭在了潘德善的肩膀上,揽着潘德善就转到了眺望台的最边缘,两人看向眼前的洪泽百里黄浪。

“潘郎中,若是孤取你治河、治淮、治运,你为朝廷能献出何策?”

朱允熥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平缓一点,不至于吓到被自己揽住的潘德善。

可是在他两人身后的其他人,却是心跳加速,一个个瞪大了双眼。

好大的锅!好大的官!好红的仙鹤大红袍!

做好了公侯万代,做不好九族尽灭。

潘德善更是浑身一颤,目光有些呆滞的转过来看向近在眼前,正面带微笑盯着自己的皇太孙。

没有很多的想法。

潘德善一缩脑袋,腰几乎是九十度的弯下。

“臣!有良策驯服大河!”

朱允熥嘴角一扬,双眸含笑,双手颠了颠兜在一起,望向潘德善:“潘郎中可畅所欲言。”

潘德善深吸了一口气。

自己洪武十八年乙丑科高中,入朝观政候职,进工部,足足当了九年的工部官。

现在,终于有了能够施展一身拳脚功夫的机会了!

潘德善只觉得自己的心跳已经快要上升到嗓子眼里了。

而在他一侧的诸多随行官员,亦是齐齐的屏住呼吸。

所有人都相信,只要潘德善这个正五品的工部都水清吏司郎中答得好,答得合乎太孙殿下的心意。

左右便是一瞬间官升三级的事情。

潘德善脑海中飞快的将这些年在都水清吏司的经历和积攒整理清楚。

随后浑身一振,整个人都好似换了个模样,双目烁烁有光。

“臣启殿下,中原之地,自上古三皇五帝,便与大河纠缠,河道数度更迭,肆意河南、山东、河北、直隶等地,百万臣民无不牵累其中。”

“臣今有曰黄河泛滥之因,乃系上游三门峡以上,经关中渭南平原,乃至更上达源头星宿海。源头出水,乃颤颤清澈冰泉,无有泥沙,不足为虑。水下天山高原,乃至关中,则冲刷两岸。又有骤雨洗刷山林,泥土不足保。

此般因,则成大河出关中,乃至三门峡,已经不堪重负,河水泛黄成浆。下游千里之地,河床历朝太高,河堤次次加高,遇洪峰则溃之。”

“臣观先贤大禹治水,不类父,改堵为疏,则大河驯服,华夏繁衍。”

“西汉贾公让,治河三策,绵延后世,行宽河行洪之策。”

“东汉王公景,筑堤八百年无有改道,建濮阳城南至渤海千里大堤,治汴渠渠道,修汴渠水门,稳大河八百年。”

“前元贾公鲁,治河疏塞并举,恢复故道。其治,黎民赞其贾鲁河。”

宝船上,潘德善一条一条的从古历数至今。

没有人表现出急不可待,想要一探潘德善治河之策的究竟。

朱允熥同样没有不厌烦。

这便是此时乃至于是永远的,官场上的行事发言准则。

要讲历史,要讲过往,要有历史性的总结,然后才会有当下今时的分析,以及最终的结论。

远处,最前面的开路战船上,已经传来了一阵阵的鼓声。

这是舰队要停靠岸边的讯号。

桅杆上如同水猴子一样的水手,亦是一手抓住桅杆顶部,一手挥动着彩旗,向整个舰队发出了停靠岸边休整的旗号。

在所有人安静的等待中,朱允熥向着人群后面招招手。

随行的太孙府总管雨田立马转身从随侍手中接过茶壶茶碗,小跑着穿过人群,送到了皇太孙面前。

朱允熥挪挪嘴,指向跟前的潘德善。

“让他喝。”

雨田没有开口,点了点头,给茶碗倒满水,送到了潘德善眼前。

潘德善有些意外的看了看正对着自己露出微笑的太孙府总管雨田,接过茶碗:“臣谢殿下,有劳雨大伴了。”

雨田嘿了一声,看着潘德善将茶碗里的茶水喝完,这才接回茶碗,又小跑着穿过人群,到了外面。

潘德善喝完茶,抹了一把嘴巴,看向皇太孙,挥手指向舰队前面扩地百里的洪泽湖,以及上游肉眼可见的黄河河道。

“臣阅遍古来治河之策,绝思我朝大河,思觉古人之法不可复,我朝当有我朝治河之法。”

“臣治河之法,不似贾公让宽河行洪之法,此法不可解三门峡下游河床太高,泥沙淤积之局。”

“臣亦不学王公景、贾公鲁,臣要行大禹疏通之法,改今日之利。臣要做以河治河之事,解大河河床年年抬高、大堤加高,泥沙岁岁淤积,两岸百姓饱受灾害之境地!”

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