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一章 文渊阁里的座位

大明嫡子 肉丝米面 2540 字 3个月前

高仰止由宫中的太监引入社稷坛内,早早的便有一间临着社稷坛的屋子亮了灯。

进了屋子,高仰止扫眼四周,见床铺、官袍、洗漱用品样样皆以备好,便回身看向太监和其后那两名明显是预备着伺候自己洗漱的宫娥。

“劳烦诸位了,本官久于交趾,习惯了自己洗漱打理,诸位请回吧。”

这是宫里头的红人,胜眷隆重。

太监和宫娥们见高仰止如此客气的说着,也不敢僵持规矩,行了礼便退出屋子,顺带将屋子合上。

四下瞬间空无一人。

高仰止听着屋外的脚步声渐行渐远,终于是消失在耳畔,这才走到窗户后,将窗户推开,直杆撑起。

窗外,朦胧的夜色里,便是社稷坛那变得有些虚幻的轮廓,巍峨的屹立在寂静之中。

望着窗外的社稷坛,这座供奉祭祀着天地的建筑,在高仰止的瞳孔中不断的被放大拉伸。

一场无声的地震,发生在高仰止的身体里。

直到他满头大汗,浑身发软无力的伸出双手,带着满手的汗水紧紧的抓住窗台,方才长长的吐出一口浊气。

满朝皆知他是大明最年轻最有前途的封疆大吏。今日回京述职,更是明明白白的告诉朝堂上下,他高仰止将会成为大明这一遭革新的急先锋主力。

可是没人知道,他高仰止还有着一个暗卫的身份。

是藏匿在帝国最黑暗的地方,藏在最深的地方。

当他正式拿到朝廷册封他为交趾道布政使的那一刻,还有一道来自京师应天城的密信送到。

有关于他的所有根底,尽数都已被抹除,不会被任何人知晓。

这本该是好事,他可以堂堂正正的做着大明朝最年轻的封疆大吏。然而高仰止却更加的清楚,这才是将自己紧紧的绑定在暗卫的最机密档案里。

终其一生,或许自己都将是暗卫最大的秘密。

皇帝不可能让自己回京之后,便入宫住在这社稷坛。

这一切也必然都是皇太孙殿下所为。

社稷二字,笔画很多。

然而,更多的却是社稷二字背后那沉甸甸的分量,沉重到让任何一个人都无法自主呼吸的地步。

今日自己所受到的一切优待和恩典,都是为了社稷二字。而自己此刻站在这里,观望社稷,更像是一种警告。

“明日拂晓,入文渊阁,后往华盖殿参议朝政。”

田麦不知什么时候,出现在了屋子里,站在灯火被遮挡了的地方。

高仰止却是又松了一口气,心中那最后一丝顾虑也彻底消失不见。

他转过身,看向不被灯火照耀的田麦,脸上微微一笑:“朝堂空空,不是先添补官缺?”

田麦面无表情:“高方伯,此乃国政,非是我可以妄自揣度之事,待明日方伯入朝自会知晓。”

高仰止沉默了片刻,静静的望着站在眼前的田麦,轻叹一声:“竟然有些生分了起来。”

“方伯在暗卫的存档已经尽数销毁,这是殿下的恩典。自此,方伯与我暗卫再无瓜葛,只有朝堂里的上下尊卑。”田麦照旧是平静而又冷漠的回答着。

高仰止亦是收敛神色,淡淡道:“当真?”

他轻笑了一声。

田麦抬眼看了眼高仰止,低声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任亨泰,早先得陛下口谕,即日入值文渊阁,操办新政。文渊阁……往后会很繁忙。方伯早些歇息,下官告退。”

田麦拱拱手,声音有些飘忽的丢下几句话,恍惚之间便从高仰止的眼前消失。

可是他,终究还是说了些本不该说的话。

高仰止脸上露出了一抹笑容,望着田麦最后停留的位置,却又是一声叹息:“当真是生分了。”

……

乃至翌日。

拂晓前,社稷坛里的灯火便再次被点亮。

洗漱穿戴好的高仰止,望着铜镜中,与自己身形契合无比的由宫中准备的官袍,平静的目光下,却又有些异样的微动。

出了社稷坛,高仰止便到了午门前。

本以为自己会是最早的高仰止,却看到御道东侧,已经有一名身着绿袍的年轻官员,正带着两名吏员,抬着成箱的奏章,往宫中赶去。

高仰止没有认出年轻的绿袍官员是谁,然而王信陵却认出了眼前这位心学子弟们最是羡慕的学长。

“后学拜见高学长。”

王信陵示意两名通政使司衙门的吏员继续抬着奏章往文渊阁去送,自己则是挥袍上前,对着高仰止作揖行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