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六章 洪武遗诏

大明嫡子 肉丝米面 2551 字 3个月前

少顷。

孙狗儿亦是取来了朱笔圣旨,且依着皇帝的意思,为任亨泰搬来了一方桌案。

众人肃穆,面色紧绷。

朱元璋坐于上,任亨泰屈膝于下。

“朕说,古雍你执笔写下。”

朱元璋的脸上带着一抹微笑,看向他在洪武二十一年钦点的状元。

任亨泰侧身抱手:“臣何敢不从。”

朱元璋笑着点点头,乾清宫里已然响起皇帝的遗诏之言。

“朕受皇天之命,膺大位于世,定祸乱而偃兵,妥生民于市野,谨抚驭以膺天命,今乃洪武二十八年。朕忧危积心,克勤不怠,耑志有益于民。奈何起自寒微,无古人博志,好善恶恶,过不及多矣。”

“今昔有感,筋力衰微,朝夕危惧,惟恐不终,新政荒废,社稷板荡。深思国续,留此遗诏。”

“国有太子标,仁明孝友,圣王之姿,朕若龙驭,宜登大位,天下归心,以勤民政。中外文武臣僚同心辅佐,以福我民。”

“国有太孙允熥,英武类朕,朕之后当为中宫国本。”

“天下臣民苦劳,朕若龙驭,凡丧葬之仪,一应从简,天下臣民令到,出临三日皆释服,嫁娶、饮酒、食肉皆无禁,万不可荒废国事、农事。”

“……”

“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孝陵山川,一由其故,无有所改。”

朱元璋的声音,久久的回荡在乾清宫里。

手持朱笔,奋笔疾书的任亨泰,早已是满头大汗。

当最后一個字从他的笔下落定,任亨泰像是被抽去了所有的气力,整个人软绵绵的撑在桌子上。

朱元璋却是始终面不改色。

他瞧着任亨泰已经将遗诏都记下,面露笑容:“用印吧。”

朱元璋轻声出口,神色却是前所未有的舒畅。

朱标握紧双拳,脸色涨红。

他很清楚,老爷子之所以如此急匆匆的就要立下遗诏,为的就是要保住自己,为的就是在他有生之年将所有的皇室后患都给根除掉。

当任亨泰将诏书写成之时,这大明江山也就算是真正的落在了自己的肩头上。

日后不论发生什么事情,只要大明朝的皇位上坐着的不是自己,不是允熥,那便都是乱臣贼子。

老爷子没有对私自出兵南下入晋东的老四做出任何的惩处。

却以遗诏的方式,变相的警告了他所有的儿子。

这大明江山,只会由一人继承。

孙狗儿两手颤抖的从皇帝面前,取出玉玺,粘上红泥,重重的压在诏书上。

“陛下……”

孙狗儿双手捧着诏书,躬身到了朱元璋的身边。

朱元璋只是扫了一遍,便随意的挥挥手:“抄发朝堂,原本放进匣子里,等朕龙驭那一天,再拿出来。”

孙狗儿心中惶惶不安,却只能遵旨行事。

朱元璋看向眼前众人,脸上的笑容自然流露。

“都不必哭丧着脸,俺还没到龙驭那一天,新政当下,俺还要看着那个工部尚书张二工,给俺弄出来火车和铁甲船。”

朱元璋目光长长的望向宫门外,低声呢喃着:“俺还想坐着铁甲船出海看一看呢。”

朱标重重的跪在地上,声音变得有些哽咽起来:“儿臣惶恐。”

“这是怎么了?”

朱元璋面露疑惑,看着跪在面前的老大,拍着桌案道:“起来吧,这么多年的太子了,遇事还是如此的不沉稳。”

朱标却是不听,皱紧眉头。

解缙轻叹一声,上前走到朱标身后,伸手搀扶住朱标的手臂,俯身低语道:“殿下,起来吧。陛下今日此举,亦是为了国家社稷。您若是太过忧心,恐叫身体牵累。”

任亨泰则是一抖衣袍,面朝着朱元璋跪了下来。

“陛下起于市野,却心系天下黎庶,此诚可感召上苍,降下福泽。臣等微末,不才无学,得陛下信重,委以重任,执掌内阁。

臣此生当报君上之恩遇,抚天下之黎庶,唯我大明盛世而至,无论时日,臣绝不忘。”

朱元璋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他笑着摆摆手,看着太子已经被解缙搀扶起来。

朱元璋便指着朱标,笑着对几人说道:“太子仁厚,太孙英武。大明盛世当内修民生,外扩疆域。尔等当与朕同勉,朕若不在,尔等当尽心辅佐太子、太孙。朕不见,然朕之子民亦可见盛世临大明。”

任亨泰等人立马齐声应是。

朱元璋站起身挥了挥手:“都去吧,朝中大臣还需你们安抚好,国事也不可有一日耽搁。”

“臣等告退。”

任亨泰等人,心中百感交集,缓缓退出乾清宫。

殿内,立时只剩下了朱元璋和朱标父子二人。

朱标这时候仍是皱紧眉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