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章举国震惊,又出来一个能打的

若是此战大胜,粮草的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拿下辽东城,荡平高句丽!”

“拿下辽东城,荡平高句丽!”

将士们纷纷手持长矛,振臂高呼道。

李承乾脸上浮现出灿烂的微笑。

士气已经上来了,接下来,就看这一战的最终战况了。

“将士们,随本宫冲啊……”

李承乾一马当先。

率先往辽东城冲去。

吓得长孙无忌和长孙冲,赶紧紧紧跟随左右。

“冲啊……冲……”

大唐将士没有孬种。

太子殿下都如此不要命了,将士们死又何妨!

嗷嗷直叫的大军,直奔辽东城而去。

因为是在深夜里,尽管高句丽防军,日夜有人监视唐军的一举一动。

半夜遭受攻击,还是让高句丽大军,瞬间惊慌失措起来。

唐军士气正盛,敌军慌乱反击。

当李承乾第一个翻越了,高句丽在辽东城修筑的长城。

唐军大队人马,很快便齐齐翻越了长城。

“杀……杀……杀……”

李承乾拔出佩剑,眼中目光坚定。

这一刻,他仿佛能感受到,秦王当时在战场上的心性。

“杀……杀……杀……”

十几万大军齐齐怒吼,声音足以惊天动地。

这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大唐将士,打出了气势,打出了威风。

天亮以前,大军顺利拿下了辽东城。

果然,辽东城内,粮草充足。

为了阻止唐军,高句丽在辽东备足了充足了粮草。

没曾想,竟然给大唐将士,做了嫁衣。

休整三日之后,大军兵分两路。

李承乾和侯君集,率军一路往白严城而去。

张亮和长孙无忌,则带队往东南行进。

双方约定在鸭绿江汇合。

白严城一战,几乎未遭遇高句丽大军的抵抗。

看来他们把大军主力,全部调遣到辽东城内了。

翻越千横山,大行城远远在望。

李承乾手持千里眼,举目远眺。

“侯将军,这大行城乃是高句丽重镇,想必守军数目可观。”

“趁现在我军大破辽东城的消息,未曾传到大行城,不如我们深夜偷袭此城。”

“太子殿下英明,末将以为甚好。”

侯君集抱拳施礼说道。

当晚,唐军偷袭大行城,此战大胜,而且我军损伤可以忽略不计。

大行城内,意气风发的李承乾,犒赏大军。

三日后,继续前行。

抵达鸭绿江前,张亮将军和长孙无忌率领的大军,成功与太子李承乾汇合。

得知他们一路也是大胜,李承乾难掩喜悦之色。

说起鸭绿江,不得不说一下,鸭绿江的历史和由来。

鸭绿江,古称浿水。汉朝称为马訾水,隋唐时期浿水为大同江。鸭绿江之名,在唐朝被正式确定下来。

一说,因江水颜色似鸭头之色而得名。

二是因上游地区有鸭江和绿江两条支流汇入,故合而为一,称其为鸭绿江。

李承乾手持千里眼举目远眺而去。

“诸位将军,鸭绿江对面,有高句丽大军营帐。”

“看来,他们也是做好了,万一辽东城失守的准备。”

李承乾话音落地。

众将军齐齐举起手中的千里眼。

果然,对面不但有大军营帐,而且还有士兵,在江对岸巡视着。

偌大的营帐里面,李承乾和众将军仔细商议着。

若是强行渡江的话,对面的弓箭手,势必会对我军造成大量的伤亡。

最终决定,派三千士兵,乘坐船只,深夜抵达对岸。

若是能悄无声息的,不被敌军发现的话,直接来个火烧连营。

也是天公作美。

当天夜里,西北风劲吹。

三千将士,趁着夜色登船。

乘风而下,直奔对岸而去。

此段河流本就不是很宽,换算成后世的距离,不过500米左右。

借助风势,三千将士很快抵达对岸。

风大浪急,再加上乃是深夜。抵达岸边的将士,并没有被巡防的高句丽士兵发现。

将士们手持横刀,悄悄登岸,逐一解决掉巡防的士兵后。

便开启了营帐内的杀戮模式。

当一片片火光在对岸点燃。

李承乾激动之色溢于言表。

“将士们,随本宫登船,先锋军已经完成了他们的使命!”

大军抵达对岸的时候,此时岸边,已经是血流成河。

这是整场战争中,唐军最为漂亮的胜仗,在无一人伤亡的情况下,尽歼敌军。

鸭绿江一战,也彻底突破了高句丽大军,最后一道自以为坚实的屏障。

大军连夜在江边,开始南北分散歼敌。

因为整条鸭绿江,不止是这一处有巡防士兵。

天亮前,唐军尽歼敌军,五万余人。

毫无疑问,高句丽的真正主力,已经剩下没有多少了。

偌大的营帐里,李承乾意气风发的再次召集众将士。

一番商议过后决定,张亮将军和长孙无忌率军,继续往东南而行。

李承乾和侯君集则率部,直奔扶余城而去。

双方约定,最后在平壤城外汇合。

攻克了扶余城,平壤城前面只剩下一座寿夷城。

两场战斗,几乎都不费吹灰之力。

唐军摧古拉朽之势,在攻克辽东城后开始形成,在鸭绿江一战中,彻底让大军有了一种舍我其谁的士气。

张亮将军和长孙无忌所率大军,同样一路攻无不克。

大军再次在平壤城外汇合。

休整三日后,李承乾一声令下。

唐军,继续在深夜里,袭击平壤城。

平壤城,城墙足有五米之高。

除了攻城之战略有伤亡以外,当入城的唐军将士,开启平壤城门。

这场战争,便已经注定了结局。

“恭喜殿下,贺喜殿下!”

平壤城内,一处豪华的宫殿里。

李承乾正襟危坐,接受众将士的祝贺。

此情此景,李承乾喜极而泣。

此战大胜,唯一的遗憾是,高句丽王,至今未见踪迹。

算算日子,从贞观九年七月十六日离开长安城,已经足足有八个月了。

就连贞观十年的正元节和上元日,李承乾和将士们,都是在战场上度过的。

这八个月时间,李承乾的心性,得到了莫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