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说,就是以窝头的天赋,不一定真的能通过科举走上仕途,但假以时日,他是肯定能考出秀才的。说白了,考秀才不是靠聪明,而是靠勤奋。”
杨冬燕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所以先生你是不够聪明但足够勤奋,对吧?”
先生:……
说得好好的,你咋还冷不丁的捅刀子呢???
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先生觉得他还是应该为自己说句公道话的。
“窝头他奶,有些话我也不知道你是不是听得懂,反正我就这么说说,你也就这么听听。”
“外人都说科举是公平的,穷人家的孩子也一样能通过科举之路走上仕途,从此改写自己和全家乃至全族的命运。可其实不是这样的,先不说穷人家的孩子根本读不起书,就算咬牙供出了一个……你可知道我当初为何顺利的考上了秀才,却不曾更进一步?”
杨冬燕正非常努力的想要听明白先生的话,谁知道他是不是教学生教得多了,说着说着……
咋还当场发问了呢?
懵了一下后,杨冬燕老老实实的答道:“因为你不够聪明?”
先生:……我就不该多嘴发问!
“是因为咱们穷人家没有底蕴,不像那有底蕴的人家,光靠自家的藏书就能让子孙后代少走许多弯路。像咱们这样的人家,只能靠着勤奋和自身的聪明劲儿,能走多远就是多远。”
说实话,杨冬燕就没听懂。
“为啥呢?不一样都是读书背书吗?”
“考秀才,光靠读和背,以及初步的理解经史子集就差不多了。但若是想更进一步,需要的就是大儒的教导了。文章不光要背诵,也要有自己的见解。可像咱们这样的人,能有多少见解?那些学富五车的大儒,随便写下一篇注解,就能令人茅塞顿开。”
杨冬燕真的努力了,特别努力了。
结果还是听得一知半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