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七三章

第七十三章

“臣陆无忧见过圣上。”

殿内点了香炉,还烧着极为名贵的沉香木,烟气萦绕间有浓郁的熏香味。

透过重重深重的珠链,顺帝看见了那个垂手行礼的年轻人,他钦点的状元郎。

得知他昨夜便已遣送下仆,连府上的投靠的书生门客都一并遣走,上完奏章后,还安静地等在会极门外,顺帝从极度的愤怒中渐渐冷静了下来——随之而来的是一抹失望,他曾对这个年轻人给予厚望,朝廷上下不缺清官,也不缺贪官,缺的是能吏,只要能做事,其余的顺帝通常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原本可以成为将来大雍的肱股之臣,但这封让顺帝颜面尽失的奏章,却已经触到了他的底线。

“是谁指使你写得这封奏章?”

说话间那封厚实的奏章已经被砸到了陆无忧面前,纸页摊开,这封花费他近月完成的奏章如今多处被揉皱,几近撕裂。

顺帝音色沉沉地逼问着:“是不是皇长子?”

他近日来对大皇子萧南泊越发不满,尤其是群臣上谏要他早立皇储,很难不觉得是羽翼渐丰的萧南泊在逼他让权——虽然一直以来他也没对这个儿子抱过任何期望。

然而陆无忧声音格外平静道:“是臣一人所为,并无人指使。臣与大皇子从无私交,圣上尽可派人查证。”

“那难道是徐近时派你来的?”

——徐阁老的名讳。

陆无忧仍旧不卑不亢道:“与徐阁老无关,他甚至不知此事,都是臣将自己在益州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尽数写在奏本上,益州百姓水深火热已非一朝一夕,臣在益州查案之时更是几近丧命。”他从袖中取出一卷长布帛,以双手递上,“这是臣在益州时收集的万民血书,累累罪行奏本难以尽述,还望圣上明鉴。”

顺帝终于还是高声道:“只你一人便能查清益州官场上下贪墨,连去向都能查明,陆无忧你是不是太能耐了些?”

然而陆无忧却是更加平静应声道:“圣上所言甚是,益州之事自然不是臣一人所查,而是如沈一光、王义全等有志之士,以性命相搏,换来的罪证,而臣不过是侥幸得之,将其呈送到了圣上面前,只望圣上能垂怜一顾……圣上宠爱贵妃所生的二殿下不假,难道天下百姓便不是圣上的子民了吗?”

“够了!”

顺帝打断了他。

殿内熏香味更浓重,珠帘外的年轻人卓然得像一棵长松,坚韧不折。

正是因为在宣他进来之前,已让人将他回京之后的所有言行一并送至案前,知道他是一意孤行,才格外令人愤怒。

顺帝思绪几转,突然道:“是因为贺兰氏?”

他自是知道自己儿子对那位贺兰瓷的上心,哪怕明知对方已嫁,都不肯罢休。

却听空气中响起了一道极浅的笑声。

有内侍立刻道:“御前岂容你放肆!”

陆无忧轻笑着道:“若为妻故,臣更应该小心行事才是,以免行差踏错连累妻小。”他抬手,将头顶的乌纱帽摘下,雪已融化,只剩下边缘一点残留的水渍,“此次上谏,臣便已置身家性命于不顾,吾妻亦未阻拦,还在临别前以酒相送……年少不经事时,也觉得自己能为官为民,还盛世以清明,如今既知自己力有未逮,或许不能,便只求——无愧于心。”

陆无忧被下了诏狱。

可那封令朝堂震悚的奏章却传向了民间,传向了广大士子中,甚至被人称之为“十骂谏疏”,其中所言之益州官场的弊漏,简直耸人听闻,然而最离谱的还是说最后的钱银,都流到了平江伯,甚至丽贵妃、二皇子的手中。

“——以天下之饥,而肥丽氏之巨。”

每年百姓已经缴纳了巨额的赋税,被官吏层层盘剥不说,却还要再被皇室外戚贪墨,着实叫人寒心。

不光如此,得知陆六元因谏下狱,更是引起了众位士子的愤慨。

陆无忧不是一般的文臣,也不是一般的状元。

大雍重文臣,重科第,他这样几乎百年难得一遇的六元状元,不仅在百姓心中是文曲星,在士子中也有着巨大的名望。

不止他所写的文章每一位士子都耳熟能详,还有不少往陆府上投递过文章的,俱都得到了详细的批复——不能不令人感动。

就连官场上也为之震动。

大雍不杀士大夫已久,甚至还有刑不上士大夫的惯例,但这次是真的把天捅了个窟窿,人都进了令人人胆寒的诏狱,那是真的生死难料了。

若是关进刑部、大理寺,哪怕都察院倒也好,但进诏狱摆明了是要绕开三司。

内阁此刻也很头疼。

陆无忧保是肯定要保的,在这个满是读书人的朝堂之上,一味趋炎附势圣上,反会遭到群臣反噬,所以尤其是死谏,更是一定上书要保——但问题就在于,也会得罪圣上。

当然,他们料想圣上估计也很头疼。

因为顺帝爱面子,直接严惩了陆无忧,无异于包庇丽贵妃,包庇整个益州,置百姓于不顾,议政不怕死的文人士子大有人在,更何况陆无忧名声又这么大,真把人弄死,顺帝的名声大抵是没有了,史书上也会大记一笔。

所以他现在处置起来格外棘手。

许是受到刺激,礼部的一位都给事中也忍不住上谏,称升仙楼三死七伤之事乃上天降罚,以惩此劳民伤财又无用之举,如今百姓受苦,圣上却还一心只为修楼修殿,实在荒唐!

若说陆无忧之前的奏章还很含蓄,主要是在骂丽贵妃一党,更多是在规劝圣上,这本奏章就是字字句句指着圣上的鼻子在骂他昏庸了!

顺帝一向爱惜颜面,这次也不降职调任了,直接撤职,拖到午门外杖责一百大板,以儆效尤,差点把人生生打死在了午门外。

言官上谏是职责所在,此与阻塞言路无异。

这件事宛若水入油锅,顿时炸开。

如果说之前还算压着,文官们终于也都受不了了。

——让你立皇储,你推脱!

——让二皇子就藩,你推脱!

——陆无忧为了益州上谏弹劾丽贵妃一党,被下狱!

——礼部都给事中要你别修升仙楼了,多为百姓考虑,被杖责!

这臣子当得还有什么意思!

三司门前都有士子堵门口来骂了,问为什么不查办益州一案——偏偏这群人还有功名在身,不好随便抓了下狱。

三司的官员也很无奈——尤其是都察院的,这还是我们顶头上官的女婿呢,我们能怎么办嘛!

而且真要审,这般规模的案子,三司会审不说,还得要圣上亲自下指示才行,不然谁也不敢动手。

一时间,上书上谏络绎不绝,通政司门口都被堵得水泄不通,而且上谏的也不再是官阶低微的言官,礼部员外郎,工部侍郎,户部员外郎等等也都纷纷开始上书……

本来马上京察年到,伸头一刀缩头一刀。

就算这官不当了又能如何!

几十年的书难道就这么白读了吗!

贺兰瓷从陆无忧出门的那一刻,就知道他今晚肯定回不来了。

临走之前,他把府里外雇来的下人大都遣散了,那些来投奔他住在倒座房里的穷书生也都给了银两送出府,先前二皇子送来的那两个姑娘也没有必要再留在府里了——反正已经不怕得罪了。

因为两人这段时日也算安分守己,陆无忧便提前找人帮她们脱了奴籍。

若颜拿了新身份千恩万谢走得很干脆,贺兰瓷听闻有媒婆牵线,她不日便要去给一位丧妻的富家老爷做妾,大雍没有妾不可为妻的规矩,将来也只能看命了。

玉莲和府上一位书生互生情愫,既脱了奴籍,刚好决定喜结连理,贺兰瓷还替她添了点嫁妆——两支放在匣子里反正也是浪费的珠钗,玉莲推脱不肯要,只说已受了夫人大恩,万不敢再生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