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布日古德道:“一事不烦二主,我既是在你这里伤的,就在这里养伤好了。我听说你家里人不是大夫么?而且你也会些医术,正好照料。至于房屋窄小和人手问题,你看我也是个粗人,山洞荒野都能睡,这个你是知道的。没那么多讲究,随便就好。”

陶令华还是不愿意,因为他留在这里,大哥大概会天天过来打架,只怕这个年都过不安生。

正在僵持,厅里传来脚步声,一个声音传过来:“黑台大人既然是不小心在这里伤到,那就留在这里养伤嘛,小华也不要太不近人情了。”穆启挑起棉帘进来,微笑着对布日古德道:“黑台大人放心,我这义弟心底良善,必定会照料你到痊愈的。”

陶令华看着穆启,大概只有自己才能体味到他那种微不可见的得意,但是确实是因为自己才让他断了腿,再推辞就显得太没人性了,又被穆启话赶话挤兑到了这里,只好点头答应。心里想回去怎么按住大哥不生气,还要跟二哥解释。唉,这件事大概得等这鞑子伤好了才能算完。真是麻烦!这个年还怎么过啊?

布日古德拖穆启派人去自己下处送信,说是不在朋友家喝酒,不小心摔了一跤,就在彼处修养,不用派人过来了。

穆启应了,放下一些养伤的药和补品,说明日再过来看望,就出门回府。

边走边心里笑:赵泰,你这个蛮牛,有什么资格霸占小华?不给你添点恶心,这口气怎么能咽的下去?

这鞑子不是好相与的,只要看好戏就行了。哈——

晚上赵华回来,发现家里多了一尊神,也哭笑不得,只好用最好的伤药给布日古德治伤,期望他能快点好了,好给他踢出去。

赵泰喝了两坛酒,后劲太大,睡到傍晚才醒,也发现自己的仇人兼情敌硬赖在自己家不走,又想动手,赵华笑道:“大哥,你若把他打到再也不能动,只怕他要一辈子赖在陶陶身上不走了。”

赵泰一听,只好收住脚,有点懊悔又有点气恼地踢了门槛一下,骂道:“鞑子狡猾!”

于是鞑子布日古德得以在赵家修养。

作为朝贡使臣,受了伤,朝廷自然来会关心一下,遣人送来各色补品和药品,并表示可以派人接黑台大人去太医院修养。布日古德连忙推却,只说伤的不重,民间医生尽可以治的好。所以最后他还是留在了赵家,连馆驿自己的下人来伺候都打发回去了,说是没地方住,这倒是真话。

不几天就过年了,老高和洪瑾也被赵华派人接到家里来一起过年。

这个年真是热闹,三进宅院,都住了人,前院的厅里是布日古德,客房住着老高和洪瑾,门房是赵兴。二进是陶令华三人。三进住着穆平夫妇,陶家大姐夫妇,三个孩子。

大年夜这顿饭,吃的是无比热闹。

只是前厅清冷些,陶令华只留下赵兴照料布日古德,自己一家人都去二进自己卧房的客厅里面吃饭。虽是隆冬,屋里却是温风拂面,大铜炉里火炭烧的通红,上面坐着的水壶呜呜作响,大人叫孩子喊,还有狗叫声,热闹的像个菜市场。虽然没有大富大贵,这份平安喜乐却是求之不得的。

忽然赵兴提着个盒子进来,说是隔壁送来的。

陶令华忽然想起,这些日子都没去给穆启送菜,这家伙怕是馋了,就随便捡了四个小菜装好,让赵兴送过去。自己顺便出去拿一坛酒回来。

出了屋门,正要向西走,只听隔壁院子传来孩子的大哭声。

陶令华心中一紧,因为自己有孩子,所以对小孩子的哭声是很敏感,想是穆启的儿子在哭,只是这大过年的,哭的这么凄惨,实在是奇怪,难道他当爹的都不心疼?不由自主地走到东墙,爬上梯子,想看一看到底怎么回事。

☆、第六十三章 惊变

陶令华爬到墙头,衬着灯影,发现隔壁穆启的门口跪着几个丫头婆子,婆子怀里抱着穆启才不到两岁的儿子穆修,小娃穿着个大红绸袄,哭的惊天动地,气噎声堵。

穆启气哼哼地站在那里,对婆子说道:“把小公子抱回去!”

婆子哭道:“老爷,您就抱一抱小公子吧,他就是想您了,不是故意把那砚台打翻的。”

穆启还想说什么,忽然抬头看见陶令华在墙头张望,立刻闭嘴不说了,挥挥手,婆子们带着孩子下去了。

陶令华狐疑地也下了梯子抱着酒坛进屋去,心中感叹,没娘的孩子就是苦,还好自己的儿子有几个爹疼爱,要是摊上穆启那么个爹,也是孩子倒霉。

这边穆启回到书房,看着桌上污损的画卷叹息。听到隔壁的欢声笑语,自己这里只有孤灯相伴,烦躁地一把把墨污的画卷成一团,重新铺上一张纸,平复了一下心情,调好了颜色,慢慢勾画起来。

赵泰因为看布日古德不顺眼,天天来横眉瞪眼地吵闹,要么就是给他饭酒菜里放点碱,或者多放几把盐,总之不能动手只好把这些小孩子的把戏使出来了。

陶令华哭笑不得,只得和布日古德商量,还是送他回去,省得在此受罪。可惜布日古德好不容易有机会亲近心上人,就是天天盐巴当饭吃,也甘之如饴。

直直过了两个月,已经是早春时节了,穆启发现苗头不对,陶令华对鞑子态度甚好,每天照料的很是周到,端茶送饭,细心之极。侍郎大人心中立刻警钟大响,不好,这鞑子会磨人之术,弄不好会让他得手,怎么比自己还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