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带兵来到襄阳城屯扎的刘益守,接到了杨忠派人送来的信。
杨忠所率领的五百精锐已经屯扎汉中郡最东边的城固县,完成了部分既定目标。
在信中,杨忠阐述了下一步前锋军接下来要如何作战,简单来说,就是:引而不发,双管齐下!
一方面,对萧纪那边文攻武赫,诈唬说朝廷的主力已经到了,并在城固县外布置大营,装出大军压境的模样,吓阻萧纪不要轻举妄动。
另外一方面,又把南郑放开,自己躲到一旁,以观后效!无论西魏的兵马来不来,都可以从容应对,不至于说被萧纪捡漏。
这等于是否定了刘益守之前的军令。
要知道出发前,刘益守可是要求杨忠带兵屯扎在南郑附近的。
不过杨忠在信中说明了理由,并强调这是段韶的主意,而且他也觉得很可行。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杨忠手里就五百人,刚柔并济保持威慑,显然要比傻乎乎冲上去给萧圆照垫刀要好得多。刘益守从谏如流,已经接受了杨忠等人提出的建议。
“杨忠办事还是妥帖的。”
把信放下,刘益守忍不住微微点头,脑子里在权衡利弊。
杨忠活干得不错,特别是没有蛮干,把该做的事情都做到位了。
现在是轮到他这个主公后续来操作了。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但不是成功的全部。刘益守将这支万人的队伍拉到了襄阳以后,便在心里盘算着究竟要带多少人去汉中会比较好。
多多益善?
不不不,其实是带去的人越少越好,在兵力够用的情况下。
汉中那边的粮草补给条件不比别处啊,远不如荆襄,更比不上两淮。
路是真不好走,全部依赖于水运!而且粮食不是水运过去就行了,还要找地方卸货,找地方存储,还要大量推车与牲畜负责短距离陆路转运啊!
有多少城池是把渡口建在城内的呢?很多时候“最后几公里”的转运,也能把人给急死!
而汉中这里不比别处的是,它东面被汉水走廊卡的死死的。东西运出来顺流而下容易,逆流而上运上去可就费劲了。
那种带着一大堆人打到汉中去,以为这样就能将敌军踏平的将领,绝对是外行中的外行,起码是不懂水文地理的人。
到时候别说是杀敌了,光是大军的粮秣运输问题都会让军需官把自己给撸成秃子。
权衡再三,刘益守决定砍掉两千人的编制,让这些人屯扎荆襄,只带八千人西进汉中,依旧是走水路。然后在毗邻汉中东面的安康郡扎营,在那里建立水运渡口和粮仓。
将来退兵后,就把那里当中汉水走廊的一个中转站,把粮仓改为水次仓,服务于政令。
也算不虚此行吧!
正当刘益守在书房里唏嘘感慨的时候,源士康禀告说坐镇南阳宛城的独孤信求见。
等对方进了书房,刘益守一眼看到独孤信喜笑颜开的模样,就知道绝对有好事。
独孤信这种人总不会缺女人倒贴的,如果他想开坑,后院几十个女人也填不满。
他高兴当然不是因为纳美人为妾。
独孤信高兴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几年前刘益守定下的政策,如今终于产生了巨大的成功。
当年攻克南阳后,刘益守就下令在南阳修生养息,推行均田。将那些因为战乱而无主的土地,分给从别处,特别是从荆襄迁徙而来的灾民与缺乏土地安置的流民,发展民生。
经过几年修生养息,南阳大治,今年秋收更是粮食满仓,还有多余的粮食用以支援正在重建之中的河南新蔡、悬瓠等地。
不过独孤信今天来并不是跟刘益守叙旧和炫耀政绩的,而是现在南阳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新情况。
“你是说,武关那边不断有关中灾民外逃?而且还是一队接一队的?”
听完独孤信的描述,刘益守瞪大眼睛,一脸不可思议的看着独孤信反问道。
关中本来就地广人稀,居然还有人从武关逃到南阳讨生活,这是多稀奇的事情啊!
按照一般的客观规律,人口应该反向流动才是正常现象啊!
“回主公,确实如此。不过事出有因,还要听属下慢慢道来。”
独孤信一板一眼的说道。
“这件事确实挺奇怪的。”
刘益守微微点头感慨说道,不置可否,等着独孤信的下文。
这些人如果只是要逃出关中,根本还到不了南阳这边来。现在他们一路逃到南阳,显然是担心被关中的守军或者捕奴队抓回去,力求跑得越远越好,所以可以算是“千里迢迢”了。
“不过这也不是属下前来襄阳的理由。安置些许流民,南阳尚未分配的土地还有不少,这并不是什么很难的事情,属下自己就可以处理。
属下想来禀告的事情一言难尽,主要是那些人从关中逃亡的原因比较有意思。具体事项,灾民里面不乏当地官府之人,已经将所知道的写成了册子。属下将其整理好了,给主公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