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英啼笑皆非:“哪有干活不累的?”
崔小云张了张嘴,却什么都没说,这就是她想改变条件的一点,经过农收后,她是真觉得一家子都很累,就连得知刚有身孕的二嫂,也就是吃了两副安胎药后,继续下床干活。
为得是什么?还不是想让家里过得更好一些。
双手攥紧,崔小云觉得自己使命更重,她道:“娘,您能带我去看看镇上卖得木钗吗?”
朱大英开口:“你想要,想要的话让你爹去给你做。”
“我就看看。”崔小云随便找了个理由,“我想看看镇上流行哪个样式,回去后让爹给雕一只。”
朱大英猛地睁大眼睛,还真是呢,她听着都有些动心,虽然年纪大了,可爱美之心人人有,金钗银钗买不起,带个木钗总行的吧?
找个好看的样式,回家后就让孩子爹雕根出来,不费银钱也不耽搁事。
这般想着,朱大英比崔小云还要快了些,拉着她就往其中一个巷子里走,边走边向闺女说起往事:“你阿爷是个有远见的人,早些年就计划好你爹四兄弟的路子,每个人学一门手艺,以后也能有个吃饭的手艺……”
絮絮叨叨中,崔小云渐渐了解一些,更是对阿爷惊赞不已。
原来,不止他爹学了木匠,就连其他三个叔伯也学了不同的手艺。
大伯学得草编,只是一家子都是懒惰的人,哪怕有手艺在身,也赚不得银钱。二叔从小身子不好,便没学手艺,而是用省下来的银钱买了头驴磨豆腐,所以就算不种田,日子过得也不差。
再有的就是四叔,四岁并未学得手艺活,而是年幼时看着当货郎的爹,长大了也做了货郎,前年四婶牵线,现在去了远方跑商,已经有好几个月没回来了。
她爹就有些不走运,最初学木匠真的是个挣钱的好法子,结果隔壁一人带领整个村子发家,现在将村名都改成了‘木匠村’,周边的生意都被这个村子给拉去,久而久之,价钱是越来越低廉。
吃饭的手艺活做不得,也就只能下地干活,好在他们家多得是劳动力,丰收年也能过得好。
往事说到一半,两母女就到了巷子口,还未走进去就闻到一股子木香,迎面望去,满巷子的摊贩都是卖与木材有关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