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很多计划一环扣一环,一旦提前泄露出去,那就会彻底失败。
而秦砚的布局,比所有人都想得远。
就比如这一次的《守门人》,它从一开始就不单单是只是瞄准的华国票房。
秦砚从来没有放弃过国际路线,也从来没有放弃过让华国大陆电影出现在国际银幕上。
但问题是这件事,从来都不是随便说说就能做到的。
什么叫做文化?那就是一个团体有着自己引以为豪的文化。文化一开始就是民族的,就是狭隘的。
灯塔国电影那么多,工业电影体系那么的健全,但是灯塔国很多电影,在华国其实也从来掀起任何的水花。
比如说讲当年灯塔国掠杀印第安人,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的《西部往事》;比如说讲黑人问题的《隐藏人物》,比如说讲宗教问题的电影《十诫》……
它们是不是好电影?绝对是。秦砚多次观摩、学习过这些电影,而且从中受益良多。
但是华国人有多少人看过呢?寥寥无几。
原因很简单,观众根本就没有办法理解其中的文化。不理解又谈何去喜欢?不喜欢又为什么要花钱去电影院支持?
秦砚这一次创造《守门人》就刻意为之。他一方面用着华国电影的皮,但是讨论的主题,又是西方观众更加敏感的问题。
现在《守门人》在华国大陆上映,观众们关注的是演员演技,关注张甜甜的悲惨命运,关注杜宏儒的作案手法。
但《守门人》在灯塔国,关注点立刻变成了“程序正义”、“堕胎权”。
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划分,只不过有一个倾向而已。
简而言之就是秦砚制作了一个饼,外面的皮是华国观众喜欢吃的,而里面的馅料却是西方观众所喜欢。
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两个市场口味不一样的问题。
听起来很简单,但是这件事情有多么的困难,只有秦砚自己明白。
难道没有其他的导演试图这样做过吗?有。
李安当年的《饮食男女》其实也是在做这件事情,它外面披着是灯塔国的壳,里面装的是华文化的馅。
除此之外还有太多类似的电影,但绝大部分都失败了。
就像融合菜品一样,口号都喊得很响亮,要让全世界的人都喜欢,结果一不小心就变成全世界都讨厌。
秦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先让《守门人》电影画面、音乐足够吸引人,而且无论皮或者馅料,都有一定的普适性。
比如说秦砚就不敢用“基督教”牌的馅料,也不敢用“改革开放”的皮。
而且秦砚给灯塔国所提供的电影版本中,有很多华国电影所没有的画面。比如说一些宗教元素的设计,同时他们也没有一些华国官场斗争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