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秦砚这个问题,王长勇刚才还兴高采烈的眼神立刻暗淡了两分,他说道:
“的确是有感而发啊。我希望这都是我的幻想。可现实生活总比人类的现象更加残忍。”
“秦导,有时间听我这个老家伙讲讲这个剧本?”
秦砚很严肃地点了点头:“求之不得。”
他尊重王长勇,也尊重《生于淤泥》这个剧本。
“这些东西也不是秘密,在我心里已经好多年了,它不仅没有因为时间而变得暗淡,反而越来越沉重。”
“有的时候,都不需要别人开口询问我,我也会主动给他们讲起这个故事。”
“到了后来,他们都觉得我是现代版的祥林嫂了。”
或许是因为回想起不愿意面对的过往,王长勇的声音也有一点点的颤抖:
“《生于淤泥》主角原型,其实是我以前教过的一个孩子,或者说是我以前教过无数类似孩子的缩影吧。”
“我并不是他的班主任,只不过是教过他的政治课罢了。”
王长勇短续断断的说起了一段往事,其实这个往事也很简单,大不了就是当年有一个穷人家的孩子,穷到没有办法上学罢了。
“那个时候国家刚刚实行九年制的义务教育,他才初三,家里就让他必须都退学。”
“但这孩子是真的想读书,真的想学习,而且他也很聪明,年纪第一呢,能甩第二名十几分。”
“不过他家里出了点事情,没有成年劳动力了。”
“他疯狂地在学校里求老师,让老师给他想办法,说他想继续读书,读高中、考大学,想离开这个小小的县城。”
“学校也做了很多工作,但是他家里的父母是打死都不同意,觉得我们学校就是想赚钱。”
“当时我们那儿九年义务教育根本就不强制,说着免费,但书本费依然照收。”[1]
“家里让他回去种地,过几年就娶媳妇、生孩子。这就是农村数千年来形成的,没有办法抵抗的惯性吧。”
“我,真的没有办法啊。”
说实话,王长勇在他的教育生涯之中,像这样的孩子没有看到过一百个,也有几十个了。
习惯了,冷漠了,而且也无能为力。
毕竟王长勇就是一所城镇中学的老师,从农村来读书的孩子不要太多。
按照正常情况,再等两三年,王长勇就会彻底忘记这个人。
如果说这个孩子当初为什么能够让王长勇记住,就是因为这个孩子是真的聪明,而且特别善良、特别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