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并不是特别在意这个剧本最后能不能够得奖,我更在意的是它能不能够被更多的人看到。”
“如果能够保持《生于淤泥》的内核,能够传递一样的思想,就算把它给拍成商业喜剧片又如何,这些我都不在意。”
王长勇唯一在乎的就是想让更多的人,直达底层孩子生活的苦楚。
有的人拍文艺片是为了获奖,是为了所谓的艺术成就,而有人拍摄艺术片,只是为了通过艺术的方式传递自己的一些思想罢了。
很明显王长勇就是后者,比起名誉加身、业内吹捧,他更希望更多人看见《生于淤泥》。
然而现实却是根本没有那么多人会对文艺片感兴趣,这个时候具有号召力的导演、演员,便是王长勇期待的救星。
听完王长勇的期待,秦砚最后的犹豫也打消:
“如果您不介意的话,这部电影我准备亲自指导。”
这下王长勇愣住了,还没想到秦砚居然想要亲自执导。
他太清楚秦砚有多么的夸张,别的不说,单单凭秦砚现在的名气,就有无数的观众愿意买票,走进电影院。
至于从业至今,只拍过商业片的秦砚,能不能拍好《生于淤泥》,王长勇已经不那么在意了。
王长勇露出了心满意足的笑容,实在太激动了,忍不住拉着秦砚的双手,然后拍了拍秦砚的手背说道:
“好啊,那太好了。秦导,如果是你的话,我愿意再再继续等下去。没关系的,只要能够让更多人看到这部电影就行。”
王长勇都有点语无伦次了,他发现自己的梦想距离自己是如此的近。
当然秦砚的问题还没问完,他继续说道:
“《生于淤泥》的主角,你有没有想法?”
虽然王长勇刚才所讲的故事是那个小孩在学校以及辍学时候的故事。
但事实上《生于淤泥》剧本的故事线,却写在辍学之后,那一段王长勇没有亲自见证、参与的经历。
其实是男主角在16~22岁期间所发生的各种悲剧,这是主人公刚刚从学校走出来,然后立刻面对残忍的社会。
可问题是,这个阶段的演员太难找了。
你说用童星吧,童星毕竟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演技上肯定有所缺陷。而且十几岁的小孩子,哪有那么演出主人翁20多岁的状态。
像《无人知晓》中,那个十几岁就能够直接获得戛纳影帝的少年演员,又不是大白菜,路上随便都能捡到。
如果选择使用年纪比较大,有一定表演经验的演员,或许知道生活的艰辛,可是太老气、太世俗。
《生于淤泥》剧本对于主角的描写很详细、很细腻,那些语言又优美又朴素。
一个对未来怀揣着无限希望的孩子,被现实一步步压垮的脊梁骨,最后不得不跌回泥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