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间接导致了石头的死亡,但从真正的谋杀定义来看,却又没有一个人直接动手杀死石头, 这无疑给定罪量刑带来极大的迷惑性和困扰。
肖明成又气又愁, 不许狱卒给那三人饭吃, 只喂水吊命即可。他连着两宿没睡,跟度蓝桦商议许久,决定直接写折子奏报成宁帝, 把这烫手的山芋丢出去。
这件案子真的太敏感了,不管他怎么判,都会引发部分人不满,严重的话还可能牵连无辜,索□□由皇帝和朝臣们裁决,谁也说不出什么来。
只是案件转手,他却未必什么都不能做。
肖明成命人将那三个少年犯查了个底儿掉,什么调戏妇女、偷鸡摸狗、欺负老弱等等都实属常见,关键他们都是大牢的常客,盗窃、打人做惯了的,这些罪行若放在成年人身上,早就将牢底坐穿了!可他们非但不思悔改,反而变本加厉。
“……人之初,绝非人人性本善,此三人本性之邪恶幼时便初见端倪……岂不闻儿时偷针,大时偷金,如此纵容所图为何?他三人固然年轻,但死者乃八岁幼童,更为年幼,何其无辜?臣恳请严惩……”
最致命的是,那三人很明确的知道相关法律条文,也因为变本加厉肆无忌惮,以致酿成恶果。
说句不中听的,有的人天生就是坏种,若这三人在最初犯事儿时就被关押至今,又怎会继续残害无辜?
可就是因为“他们年纪小”,一步步纵容,这才让他们的胆子越来越大,犯下的罪行也日益升级。
如果这次再高高举起、轻轻放下,那么来日,他们是不是就要故意杀人了?
世人皆知十二岁以下的犯人要从轻处罚,但却没人告诉大家,十二岁以下的受害人该当如何?
肖明成慷慨陈词,从各个角度陈述严惩的必要性。他没要求一定是死刑,但比流放还严酷的刑罚是什么?唯有死刑。
就连度蓝桦也破天荒主动向宫中陈情,将石头的案子在事实的基础上稍加润色,转述给太后和皇后……
不出肖明成所料,这起案子被推到朝堂上之后,顿时引发轩然大波。
成宁帝命朝臣们各抒己见,然后那满朝文武就迅速分为立场泾渭分明的三派:支持、反对,以及人数最少的中立。
三方进行了无数次激烈辩论,都坚持认为自己的主张才是对的,发现不能说服对手后,干脆开始互揭老底,相互攻击……
在礼部任职的司马通给远在云汇府的肖明成去了信,在书信中,他高度赞扬了肖明成和度蓝桦办案的高效,以及对局势判断的准确性;如果他们没有当机立断将案子上报,日后绝对会被撕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