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七章 被封印的龙

接下来的三个月里,杨丰就一直在他的垦荒地搞建设。</p>

永宁知府倒是来过一次。</p>

但也仅仅是象征性地转了一圈而已。</p>

不过杨丰是交税的。</p>

不是垦荒地的税,这个哪怕没有朱元章的特旨,辽东垦荒也是完全免税的,实际上不但免税,官府还给耕牛种子和口粮农具。杨丰交的是这些垦荒队员的丁税,也就是人头税,这个是由他代交,按照总的丁数给一笔宝钞而已</p>

其实这也是会宁府目前唯一的财政收入。</p>

其他就没了。</p>

官老爷们苦啊</p>

到八月的时候,所有人员全部到齐。</p>

耕牛也到了。</p>

冶铁工厂也建立起来。</p>

水泥厂也有了。</p>

当然,说是厂,其实就是一个个小作坊而已。</p>

但一切都具备了雏形。</p>

沿着牤牛河从上游到下游总共五千人分二十个生产队,另外还有五个以矿场为依托的工厂,两个伐木烧炭的炭场,这时候用煤炭还不现实,虽然蛟河就有煤矿,但开采煤炭的初期工程量太大。</p>

烧炭就简单了。</p>

毕竟这里就不缺树木。</p>

甚至几条小河上就连初级的堤坝都有了。</p>

木头的。</p>

主要用于捕鱼。</p>

这是目前各场队主要食物来源。</p>

不仅仅是在牤牛河上,甚至部分场队还自己造船,然后进入拉林河捕鱼,因为都是南方来的,和狩猎相比还是捕鱼最容易。</p>

甚至还有些场队干脆在河边搞起养殖</p>

就是木头围栏,然后把一些吃不完的鱼扔里面。</p>

可以说仅仅三个月,这片蛮荒之地就已经成了希望的田野,充足的食物来源,让所有人都恍如到了世外桃源般。</p>

甚至连医院,识字班这些都办了起来。</p>

每个场队都有。</p>

而且每个场队都修了围墙,其实也是木头的,这样也避免了野兽在晚上进入,一个个环形木制围墙保护着里面一座座小木屋,每个木屋里面都修了火坑。为此杨丰还建了砖窑,他那些雇工里面各种工匠都有,然后每个小木屋周围都堆满过冬的木头,放眼望去一片东北冬天乡村景象。甚至牲畜过冬的草料都备好,杨丰为此还从兀者里面专门找人辅导,后者也得到了他们喜欢的,事实上这些兀者很快就和垦荒队融洽起来。</p>

这里有工匠。</p>

他们可以在这些场队交换他们需要的一切。</p>

而场队也需要他们传授经验。</p>

甚至连这些兀者的寨子都干脆迁到了临近的地方,包括其他兀者寨子也跑来交换,一时间到处都是皆大欢喜的融洽氛围</p>

主要是不能抢。</p>

如果能抢他们肯定不会这样了。</p>

但既然是杨丰的产业,那是无论如何不敢的,既然不能抢,那当然要融洽交换了。</p>

杨丰一直到九月初,才离开垦荒地前往奚关城,他依然是和张定边同行,后者到这里后就把朱元章的圣旨抛到一边,他的确是要去鲸海卫主持永宁寺,但一则永宁寺还没修,二则负责管这件事的是朱植,朱植根本就不管他,辽王殿下一直就和杨丰在忙垦荒。</p>

准确说是学习。</p>

这种从无到有建立一切的能力可是极其宝贵。</p>

他连自己真正的本职工作都抛到了一边。</p>

他是接替朱棣坐镇会宁城,镇抚会宁都指挥使司所属那些部落的。</p>

但是</p>

杨丰在此,哪个不知死活的敢搞事情</p>

完全不需要管。</p>

他们三人到达会宁后,朱植留下而杨丰二人继续乘船向下游,在牡丹江口上岸,这里已经修建了卫城,而且不是羁縻卫,而是像东宁卫这些一样,一个汉人千户,配多个兀者千户的卫,名字叫五国卫。</p>

当初杨丰给起的。</p>

纪念一下成了魔的宋徽宗父子。</p>

很显然朱元章本人对他的恶趣味也非常欣赏,然后真的起名五国卫。</p>

上岸后就是沿着牡丹江一直到奚关城了,这一路都是羁縻卫,但这些羁縻卫都必须维护驿道。</p>

这一点很重要。</p>

朱元章对这些羁縻的部落,要求就是他们必须维护驿道。</p>

包括云贵那些土司。</p>

不过羁縻卫属于军户性质,所以他们不用交税,只是定期纳贡,土司是要交税的,明朝土司都交税,包税制,每年总共交多少,明末土司不交税纯粹是没本事收。但税是有的,就是地方官不敢去找土司收,这时候可是老老实实交税,不但交税,而且各种贡献也少不了。</p>

不过也不得不承认朱棣在管理这些家伙方面很有能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