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 第 311 章 这一波“自杀式推广”……

尤其是搞摄影的,一听说周围有谁抢到了这张卡,立刻就疯了,有几个交游广阔的鸟类摄影大师,差点被摄影群里的艾特刷屏给逼疯了。

卫昇玩的这一招实在是太绝了!

消费标准高怎么了?

国内外那么多摄影发烧友,还有喜欢看稀奇的有钱人,何必非要逮着兜里没几个钱的老百姓薅羊毛呢?

要薅就薅最肥的羊!

普通游客就应该从他们景区放出去,留给村里的老乡们。

讲真,柿子沟这边的农家乐虽然定价标准不高,但性价比真的超高的。

就连卫昇自己,每次来柿子沟,都忍不住去几个做饭手艺不错的农家乐饱一饱口福。

怎么说呢,虽然景区里面的私房菜馆用的都是各地空运来的新鲜稀罕食材,大厨也都是行业内叫得出名号的“名厨”,但有些家常小菜,还就是一家一个味道,模仿都模仿不来的。

一百五十块钱包住宿加三餐,快捷酒店都没薅不到这样的羊毛好吗?

不过即便是这个价钱,村民们还是有得赚的,毕竟房子是自己的,客房日常开支就是水电费之类的,农村的蔬菜都是自家种的,每天要买的就是一些肉菜,只要来的不是个大胃王,一个人一顿饭能吃多少?

卫昇帮村里人算过,不算游客在自己家的其他消费,单是客房食宿这块,假设平均入住率能达到70%,一个月的营业额也有三万多块钱。

扣掉成本和客房日用品损耗之类的,利润至少也有两万块钱。

现在村里就业岗位多了,年轻人基本上都能在本村找到工作,家里的农家乐给老人经营,自己平时下班再搭把手,一个家庭一年能有二十多万的纯利润进账,在农村已经能过得非常不错了。

更何况他们村和其他主打乡村旅游的村子一样,除了食宿,家家户户还有其他体验项目呢。

就比如说刘妙玲的家庭美甲店,还有根据季节变化组织的挖野菜、捡菌子、采茶叶、赶场,做糍粑,打年糕,杀年猪,做魔芋豆腐,做米粉,做红薯粉丝……山里人家每天忙不完的事情,对于很多从没来过乡下的城里人来说,看什么都是稀奇的,这些才是农家乐真正赚钱的地方。

别的不说,单单是每年采茶叶晒笋干的季节,游客们跟着上山采茶叶,当天摘,第二天就能炒出来,亲眼看着炒出来的当年新茶,谁不想买点带回去给家里人尝尝鲜啊?

还有晒笋干的季节,笋干这玩意儿平时家里也要买的,他们在原产地买,还能比菜市场便宜点呢,而且亲眼看着在院子里晒干的,绝不会加什么奇奇怪怪的防腐剂,吃着多放心啊,这能不买点吗?

一年四季,单是这些花样百出的体验项目,运气好的话,也能给家里增加几万甚至十几万的收入,这不比进城打工香吗?

说白了,卫昇把景区商业街的消费水平定的那么高,倒也不仅仅是为了薅有钱人的羊毛,主要还是想把这个景区的利润分一点给附近村里的老乡们。

以他现在的财力,在景区附近拍下一块地,打造中低端消费的餐饮、住宿、购物一条街,也能赚不少钱。

但那样就没意思了。

他一个人把所有钱都赚了,那村里人怎么办?

到时候村里人靠着景区却赚不到钱,难免会产生不平衡的心理,遇到思想比较极端的,给景区搞点破坏,或者干脆在景区外面的路上拦根绳子,过来一辆车就上去讨钱,那他们整个景区的名声就要臭掉了。

还不如像现在这样,分出一部分利润薄弱、适合家庭作坊经营的项目,让村里人跟着一起赚钱。

这样一来,经济水平一般的游客,来柿子沟参观珍稀鸟类保护基地之后,也能在景区附近找的价格亲民的客房,连一日三餐都是店家包了,完全不用担心到陌生的景区会被宰客,一条鱼卖给游客388元、一只澳龙1800之类的,那多心塞呀?

这样你好我好大家好,一个景区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