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1页

不过随之而来的豪雨,也给华军的行动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孟加拉平原的地形有点像江南水乡,到处都是河流纵横,而且又倚着喜马拉雅山,一到春天又是融雪又是暴雨,洪水泛滥简直是家常便饭。至于道路,更是变得泥泞不堪——这都是罗伯特·丘吉尔的错,这位印度总督在任上没干别的事情,就是在捞钱,替他自己和替大英帝国捞。什么造桥,修路,办学校,在他看来统统都是浪费金钱。

这样的政策,固然不利于印度的长期发展,甚至不利于英印军队在英帕尔要塞的长期防御——这也是威尔·海明选择决战于孟加拉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在英帕尔开战,华军固然有漫长的后勤线,印度军这边同样有六百多公里的后勤线,没有铁路甚至连好一点的土路都没有,一到雨季就得在泥水当中运输辎重了。就像现在突入印度的华军一样!

又是一道闪电划过,雨势似乎更大了一些。朱国卫行走在路上,身上披着的蓑衣脚下蹬着的草鞋都湿透了,他的大理军中的年轻参谋都拱护在他身边。再次大获全胜的朱国卫已经成了他们心中的偶像。但是看着眼前印度军的惨状,朱国卫的眉头却一直紧拧着,他无声地擦了一把脸上的雨水,疲惫的问道:“还有多久才能到梅克那河?”

梅克那河是达卡城外最后一道险要,威尔·海明不可能不重兵设法。否则就要弃守贾木纳河以东了,一旦达卡和吉大港这样的大城市被华军占领,英属印度的土邦王公一定会纷纷造反,威尔·海明有三头六臂也不可能一边镇压土邦一边抵挡华军的入侵。所以朱国卫分析,同印度军的决战,就将在梅克那河一带展开。

吴长庆也在他的身边,不过是骑在马上的,他已经是快50岁的人了,比不了21岁的朱国卫,实在走不动了。听到朱国卫问话,他大声回道:“还有不到80公里就可以到派罗布巴扎尔了,那里原本有一座木桥架在梅克那河上,是通往达卡的要道。现在估计已经被拆了,咱们可以在派罗布巴扎尔以东的萨赖尔、沙赫巴兹布尔和婆罗门巴里亚休整几天,顺便搜集船只和粮草。这一带都是产粮区,而且水运非常发达,应该可以弄到船和粮食。”

现在华军已经进入了孟加拉平原,道路两边就是一望无际的水田,村落城镇更是随处可见,就好像到了江南水乡一样!如果不是工业化时代的到来,这里大概是全世界最富裕的地区之一。所以十二万大军的粮食倒是不用担心,让人发愁的是武器弹药的补给。锡尔赫特战役打了四天,各部队平均都消耗了2个基数的弹药,而缴获却非常有限。印度军的英帕尔集团军也是苦战多日,随身携带的弹药几乎耗尽。现在被他们丢弃在道路两旁的杂七杂八的物资中,就很少有子弹炮弹。

如果弹药不足,同威尔·海明的决战就要审慎一些。否则大军就没有在孟加拉平原和印度军周旋的本钱。朱国卫知道,自己的军队只要在孟加拉平原上存在,就是对希望推翻英国统治的印度土邦王公的鼓舞。如果自己被赶出孟加拉,那些印度王公多半又要夹起尾巴老老实实当顺民了。

“……走吧,先去婆罗门巴里亚,情报上说那是个几十万人口的大县,一定可以让咱们的人好好休整一下。决战的事情,等查明敌情再说!”

……

“司令官阁下,加尔各答的急电。”

达卡的巴拉?卡特拉宫也淹没的一片豪雨当中,威尔·海明的作战室内,气氛已经低沉凝重到了极点。孟加拉会战的关键时刻已经到了!最少12万华军孤军深入,正在一步步踏入威尔·海明精心准备的圈套。

但是随着华军的步步深入,英属印度原本就不大安稳的局面,现在变得更加动荡了。

首先开始上窜下跳的是一部分失去领地的土邦王公,朱济世已经发了话了,打跑了英国之后,英国女皇直属的超过印度领土一半的土地都是要用来奖励印度的“有功之臣”的!那些还有地盘,日子过得非常舒坦的王公自然不急于起来闹事。但是已经失去土地的王公,却已经在跃跃欲试了!在不少地方,连日都爆发了土邦王公煽动的暴乱,加尔各答的总督托马斯·巴林急得犹如热锅上的蚂蚁,命令海明立即调兵去镇压叛乱的电报如同雪片一样送到达卡的印度军前敌司令部。

不过威尔·海明却根本不予理睬,在他看来印度人的叛乱根本不是问题,反正几个重要的大城市都有足够的兵力防御。只要印度军中的印兵不参与其中,地方上的叛乱问题就不是很大。

而印度军的情况,在威尔·海明看来还算安稳——这都是罗伯特·丘吉尔的功劳。因为丘胖子从来就没有把印度阿三当成自己人,所以在他的任上,印度军进行了全面的改革,首先是普加了工资,丘胖子治下的印度既没有建设也不搞教育,所以财政状况比较宽裕发给印兵的工资也比历史上高。其次是大量雇佣锡克人和廓尔喀人当兵。现在在每一个印度军步兵团中都有一个锡克步兵营,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用锡克人镇压印度人。另外还有120个廓尔喀营直属于印度军司令部,可以当成救火队员随时扑灭印军的叛乱。最后,丘吉尔还下令印度士兵退出炮兵部队,所有的大炮都掌握在白人手中。

既然印度军的忠诚暂时无虞,海明也就不大担心加尔各答的急电,只是神色淡淡的将电报纸接到手中,才看了一眼,脸上顿时就浮出嘲讽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