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门学问在宋代几乎堪称绝学,考进士的时候都会有这方面的考题,云峥之所以把他和百家姓放在一起教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孩子的口音问题。
话就是说给人听的,因为口音的差异,导致各种学问变形,也会产生理解上的误差,云峥在和林县令谈话的时候听得非常的仔细,他的话语里就带着一丝丝的关西口音,很明显这和他的师承有关系,他说的就是官话,也是读书人之间用来交谈的正确语音。
大臣寇准和丁谓在政事堂上,“闲论及天下语音何处为正”。寇准说:“唯西洛人得天下之中。”丁谓说:“不然,四远各有方言,唯读书人然后为正。”宋时读书人与洛阳语之间的差别,类似于现在普通话与北京土话之间的差别。
云峥在上学的时候对这些东西都有些涉猎,而宋朝的韵学,就是根据洛阳话,开封话演变过来的,他在学习这种拗口的发音,所以也要求自己的学生也必须如此发音。
教导孩子自然从首选《三字经》,所谓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就是说有《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这些书可以读。
很可惜《三字经》到现在都没有出现,《百家姓》倒是没有问题,反正从来没有人知道这东西是谁编纂的,北宋初年就已经出现,自己拿来教孩子应该没有问题。
云峥的教学其实就是一次再学习的过程,自己上学的时候古文赏析挂科,是老教授见云峥孤苦无依才叹口气放了他一马,工作五年之后,见到白发苍苍的老教授,老人家见了云峥的第一句话就是,可曾重新温习过这门学问?
世事无常,白云苍狗,自己居然错过了最重要的一门学问,自以为侥幸,其实这种侥幸才是最重的惩罚。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楚卫,蒋沈韩杨……”随着云峥慢慢地念起让他感慨万分的古文,身后的孩子们,也一字一句的跟着念,云二坐在小凳子上,也在跟着念,一时间,一向繁杂吵闹的寨子里,就只剩下朗朗的读书声。
老族长站的远远地,生怕打搅了孩子们读书,寨子里的人也站的远远地,看着自家的娃儿正在跟着先生一字一句的念着书,脖子伸的老长。
长舌妇们闭上了嘴巴,最喜欢嚼舌根的妇人,也乖乖地闭上嘴巴,哪怕平日里视若家人的老牛鸣叫一嗓子,也会立刻挨鞭子……
贫瘠穷困的山沟里第一次有了圣人之音,所以万物收声。
第四十章 踏春
据古老相传,仓颉造字的时候屋外寒风飒飒,鬼哭神嚎,老子在函谷关吟诵《道德经》的时候天摇地动,有大星坠于大泽,孔子于垂柳下教授第一个弟子的时候,天现五彩祥云。
云峥上完第一课的时候特意关注了一下四周,好像一点动静都没有,不由得腹诽:“圣人干点事情又是打雷又是下雨,自己在这个学问的荒漠里教授十三个孩子怎么就连风都不刮一下。”
摇摇头直接进了自己家的竹楼,腊肉立刻就殷情的端来了清水,她知道云峥说完话之后总有喝水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