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逢川认真地说:“你也有天资,只是花开的时间不同。”
姜晴一愣,翻书的动作停下了。他显然极关心她所在剧院的动向,低声娓娓道来:“你说的那个张菁菁我知道,南癸祠楼演折子戏专场,有她一出《武家坡》。”
他因为没搜到姜晴近年的演出视频,意外看过一段张菁菁的,继续说道:“张菁菁一看就是唱青衣出身,戏路过于板正,老话说叫大路活儿(基本套路演出),看多了难免觉得样板化。但她是上学时班级里成绩最好的三好学生,你的优势不在这儿。现在戏校的学生戏路都挺单一的,像你这种小时候还学过花旦戏的很少,你的身段比她们灵活,嗓子是本钱,也不差,只是你现在没唱出来,你在心里跟自己怄什么气呢?”
姜晴不知道怎么说,意外缄默起来,换孟逢川说个不停。
“以前民国的时候,角儿都是在戏台上熬出来的,唱得好的自然就留下来了,唱不好的就被涮下去了。那时候是百家争鸣,现在的民营剧团做不下去,大多是草台班子,没什么好说的。国有的四院一团,能进去的都不是普通人,可机会就那么多,总闹脾气可不好,晴晴。”
他说得字字认真,全然为她考虑,姜晴犹豫了一会儿,是听进去他的话了的,只是心中的事还是没好意思说出口,接着拿起了那本《西厢记》,翻了起来。
孟逢川不愿逼她,顺着她转移了话题:“在找什么?”
《西厢记》的故事她大概是知道的,也在昆曲公开课上看过片段,好像就是孟逢川演的。她问他:“《西厢记》你演过么?”
孟逢川点头:“但我们唱的是南曲,和这本不同。”
他夺过书,明明没问出她在找什么,却像是知道她在找什么一样翻着。
姜晴故意问:“尤美珵唱崔莺莺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