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同年宝钗及笄十五岁。(见听曲文宝玉悟禅机一回。)

黛玉死时十七岁,晴雯死时十六岁,宝玉出家时十九岁。贾母去世时八十三岁。

为了剧情,本文适当调节,该死的晚几年,不该死的想法不死。

第5章 上学路突降大祸

长辈们计议已定,第二天,赵阳就跟着贾环上学了,再加上一个年长的仆人顾三照应着。贾环心里明白,在这个重视身份地位和血统的社会,奴才的后代仍是奴才,而他是主子,虽然与赵阳在血缘上是表兄弟,但是在身份上却有主奴之别,赵姨娘看不到这一点,一味地想拉扯娘家人反而让家里上下看不起。而他是两世为人看得很清楚,身处这种环境就要想法适应这个环境,不可标新立异,象小燕子似的傻乎乎和奴才讲平等自由,所以心里虽然打定主意以后一定要关照生母的娘家,面上却是淡淡的,对赵阳也不敢多亲近,主子的谱一点也不敢丢,生怕让人说他不尊重。

上午的功课仍然是背书,贾代儒看了他写的四十个字,满意地点点头:“虽然笔力不足,但是写成这样也不容易。你再把三字经背二十句听听。”

贾环流利地背出来,一直背到三十句,他不想让人发现他的心智远超他的年龄,外面的人可不象赵姨娘那样好糊弄,所以还是小心为好。

“好,看来你的记性不错。”贾代儒又布置下作业,比头一天的重了几分,写字六十个,三字经的背诵加倍。

贾环回到座位上,陆霄凤悄悄对他说:“你不用担心背不下来明天会挨手板,先生加重作业是要看你的接受能力怎么样,这样他好根据你的进度教课,总之会慢慢加压加到即不会把人压垮又不会白费了你的学力为止。”

贾环点头受教,到第二天交作业时,贾代儒果然又把第二天的作业往上加码一倍。

没过两天,贾环就背下了《三字经》,接着又背《千字文》,也是很快背的滚瓜烂熟,这只是学生启蒙识字之物,并不求理解其中意义,只要求能顺利背诵。贾代儒见贾环学有余力,又继续加码,命他背《明贤集》,虽然字数多,却都是有关接人待物伦理道德方面的格言警句,如“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之类。很好背。

古代私塾启蒙以大量背诵为主,因为小孩子这个时段记忆力最强,理解力则要靠阅历来辅助完成,现在讲解意义他们也理解不了,所以要求他们把各经典背得烂熟于心,待全部背熟了才讲解其中要义,随着学生年龄渐长,对其中微言要义的理解会愈来愈深。

贾环也看出来先生的教学方法特点,给每个学生教的句子都不一样,有的十来句,有的只有几句。而且,同样的书,一样的背诵,有的学生背得快,有的记忆力好的能一气背到七八十句,有的背十来句还结巴,所以,先生按不同数量不同进度分别教授,这样即不限制聪明学生的进度,也照顾了平庸学生能慢慢掌握学习内容。

这就是孔夫子所大力倡导的“因材施教”吧。

贾环也无从评价这样的教学方法是优是劣,只是按先生的要求背诵,他的学习能力终于引起贾代儒高度重视,在贾代儒看来,宝玉那样聪明绝顶的固然好,可是他不爱读书,自然比不上没他那么聪明却学习态度端正的贾环了,所以贾代儒对贾环的学业很是用心。

贾环觉得自己虽然不算天才儿童,可是有前世的底子在,应该学得更多,因为有林妹妹作榜样。

黛玉进府应是六岁,贾雨村在黛玉年方五岁时为她启蒙,一年后贾氏夫人去世,送黛玉来到贾府,所以宝黛初会时,宝玉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答:“只上过一年学,刚读过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