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瑗回到自己的住处,去给他的养母张婉仪请安,张婉仪听说他是从皇帝那里来,也没怎么在意,母子两人说了一会话,张婉仪就觉得自己精力不济,身子困倦,便先歇下了。
赵瑗回到自己房中,捧着书看了两页,忽然又想到白天的事情来了。
今天遇到的那个少年,倒是个有趣的人。脾气也很合自己的胃口,敢说敢做,也有些见识。
赵瑗一时想到萧山满手血泡还跟着自己埋葬尸骨,便有些嘴角微扬,面露微笑;一时又想到这个人居然和秦桧一个姓,即刻笑容便不见了,心中不可遏制的涌起一股厌恶。
随即,赵瑗又觉得自己有些好笑,天下姓秦的何止千万,总不能因为自己厌恶秦桧,便不许旁人姓秦了,今天晚上对那少年说的那番话,是真的有些过了。三日之后的约定,是去还是不去呢?
赵瑗在宫里思绪纷杂,萧山却不似他这样思前想后的。
此刻已经是半夜,他已经打定主意,要把自家的“秦家油铺”的招牌换掉!
第11章 打砸抢烧的人民群众
这个时候已经是半夜了,萧山已经打定主意,要把自己家门口那个刺眼的“秦家油铺”的招牌干掉!特别是当他想到赵瑗临分手前的那个厌恶的表情,就更是觉得,早处理早好!听张三说秦重准备换招牌也已经准备了半年了,但事到临头却害怕犹豫,现在秦桧势焰高涨,秦重更是不敢动了。
萧山知道指望秦重换招牌肯定是不可能的了,而且如果没有任何缘由,油铺忽然改名字也容易引来麻烦,但如果所有的招牌都被没法用了的话,一来秦重必须要换招牌;二来对外也有了说辞——招牌坏了,换一个。
萧山在心中默默的盘算自家的招牌问题。油铺布招子都挑在外面,伸手就可以扯到,通共也只有十来个,扯下来后放在青石板地的街中央,一把火的事情就完了,因为是大冬天,周围还积雪,也不用担心失火。
萧山在心里默默的盘算着:但匾额什么的,就困难了,因为匾额挂的高,而自己的个头又矮,跳起来也摸不着,只能搭梯子干!不仅如此,还缺少作案工具。如果是在现代,一瓶油漆往上面一泼,就算是大功告成。可是在一千多年前,这作案工具的选择,就让人很伤脑筋了——
如果把匾额取下藏起来,第一是十多家店面,十多块匾额堆在一起足足有两人高,根本没合适的地方藏不说,事情一旦暴露,父母当然是不会责怪自己了,可是传到当朝权势正盛的秦桧耳朵里,有家有业的跑也没处跑,抓不到流民来报复显然是不会放过这个固定窝点的。萧山还不想给义父义母惹来什么不必要的麻烦。
如果冒充不知名神秘人士把匾额毁坏掉则不然。全城打“秦”字招牌的铺子就仅此一家,招牌坏了大家也只会把其归咎为无处泄愤的人民群众身上。
但,拿什么东西毁坏??
匕首?秦家根本没有!
长剑?就更不用说了!
长枪?你丫想造反呐!
火药?孩子,你病的不轻,还是别琢磨了,回家洗洗睡觉吧!
萧山找来找去,发现能够趁手的工具,也只有斧头了!但低头一看自己这小胳膊小腿,觉得刚刚帮赵瑗挖坑埋过人,手上的血泡还敷着药,也别去思考那种在半个时辰内劈坏十多块质量不错的匾额这种不切实际的事情了。
他躺在床上又翻了个身,意识到个人的力量的确是有限的。他需要一个帮手!
萧山开始在脑袋中回放他认识的人,最后锁定到了张三的身上——
首先,他痛恨秦桧,对于自己的提议,一定不会提出反对意见;其次,他长得高大,自己坐在他肩头的话,两个人就能合力把匾额取下来。最后,他习过两年武,力气大,拿着斧头劈门板这种事情,也不是难事。
只是保密工作要做好,不能走漏了风声。
萧山在心中想了又想,又把整个计划细细的琢磨了一边,与什么时候扯招子,怎么取匾额,怎么行动,觉得已经无误的时候,就从床上爬了起来。
房中就他一个人,出入非常方便,他特意挑了深色的衣服,穿好后,就偷偷的踮着脚尖,摸到张三所在的房间。
张三是店里的伙计,他和另外两个伙计同住一间房子,萧山知道自己行动的时候更要分外小心,不能惊动别人。
两人住的地方并不远,约莫上百米的距离,萧山一路的潜行,走到目标房门口的时候停下,用手轻轻的推了一推。
出乎萧山意料的是,伙计们睡觉竟然没有闩门的习惯,一推就开了,萧山身上准备的一片用来撬门闩的薄竹片也没什么用了。
他轻轻的把门推开一条缝,先朝里面看了一下,里面黑糊糊的,也没有点灯。今天下雪,天空都被乌云遮蔽,房间内也不会有月光,从他这个角度,只能隐隐约约的看到另外两个人睡觉的样子,却看不到张三是否已经睡熟,一是因为对方所在的床角度不好,床只能看到一半;二是因为对方的床正好在整个房间的最暗处,不容易识别。
萧山先在门缝处观察了一会儿,又仔细的听了听周围的声音,四周并没有人的响动。这个时候他忍不住要感谢穿越过来以后,自己的听力还是和以前一样的灵敏。
过了约莫三分钟的样子,萧山确定里面的人是睡熟了以后,才将门又推开了一点点,一个闪身,钻到了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