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眼甘拜下风的郭解童鞋,韩嫣满足的捧着手中热茶喝了一口,缓缓说道:“这就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啊!我韩嫣一世光风霁月,怎么能做出挟人妻女的事情呢?就是不知道一代贤良的淮南王想不想得通这个道理了。”

陛下赐宴过后两天,诸侯王入宫“小见”。按照汉朝礼制,小见过后诸侯王要立刻返回封地。因此元月下旬,滞留在长安的各位诸侯王就三三两两的开始反转。历史上淮南王借着《淮南王书》的影响在长安逗留许久,可惜这一次太皇太后和刘彻的争执还没那么明显,又有纸张以及刘陵的风流艳事在后,《淮南王书》在刘姓宗室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刘安不得不按照祖制回了淮南封地。却不死心的将刘陵留了下来,暗中吩咐刘陵尽快拉拢京中得用的大臣们。

历史与现实前进的痕迹几乎相差无几,奈何也只是“几乎”而已。以皇帝近侍一职,在长安城外代替刘彻送别诸侯王的韩嫣看着依依惜别,父慈女孝的刘安父女,不着痕迹的摇了摇头。只可惜郭解一行没能在这个节骨眼儿上赶回来,不然他真想看看当刘安看到自己将那个歌姬亲手送到刘陵手上时候的表情。

诸侯拜见过后,朝廷也开始了新一年的运转。头一件大事就是处理年前下诏的“招贤令”,所有跃跃欲试,引颈待诏的英杰贤良们在长安已经等了近三个月。刘彻也在未央宫中期待了三个多月,于是在朝廷开笔的第二天,在建元元年的第一次大朝会上,刘彻接受了蓄谋已久的韩嫣的意见,将这次举才的最终形式定了下来。一共分成三个部分:第一轮笔试,第二轮考官面试,第三轮殿前策论。应试者将接受包括陛下在内的所有朝廷要员的随机考核。

面对自己登基后的第一件大事,刘彻十分关心。并且亲自出题,策问治国之道。这也是第一轮笔试的内容。

第一轮笔试是由丞相卫绾负责的。辰时初,所有的考生经过严格排查之后,进入公车署开始答卷。韩嫣和周明锦倒霉催的带领一众羽林军在公车署内维持考场纪律。而熟知历史的韩嫣则特地找到了董仲舒、公孙弘等人的隔断,仔仔细细的观察了一番。发现这些人全然没有想象中的酸儒之气,甚至各个都满面红光,精神百倍的。不由得有些惊异。

不过后来想想也是,这些人若是没有出色的体格、耐力,又怎么能有精力撺掇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呢?何况现如今的儒家和后世被教条了的儒家也多有不同,这个时候的儒家学说还是比较“海纳百川”的,因此在统一思想、巩固皇权等方面有着不可匹比的优势,这才是刘彻不惜一切毅然要抬举儒家学说的原因。然而不管怎么说,韩嫣骨子里天生的厌恶酸儒的基因让他对于董仲舒等人还是一点儿好感都没有。

面色阴沉的在董仲舒等儒家子弟的隔断前面徘徊了半晌,最终韩嫣还是冷哼一声,甩甩袖子离开了。天气太冷,有这个功夫在外头瞎转,还不如进了屋子里头烤烤火呢!

在门口观望了半天的卫绾看着施施然回转的韩嫣,侧面打听一下发现并没有什么乱子出现,这才算是悄悄的松了一口气。甚至不顾身份的给刚刚进门的韩嫣递了一杯热茶。弄得韩嫣莫名其妙、受宠若惊的。在卫绾吞吞吐吐的侧面要求韩嫣一直在屋里暖暖一直到考试结束的建议提出来后,愈发狐疑了。

不过想到外面的天寒地冻,韩嫣还是爽快的一口应下了。顺道将在另一条巷道上巡逻的周明锦也叫了回来,两人就着红泥炉烫了一壶酒,并着卫绾、王臧等一并考官滋溜滋溜的喝了起来。

酉时一刻,计算时间的罗夫一棍子敲响了铜锣。早就等候许久的小吏们上前收了考卷。一叠叠的纸张全部送到了卫绾的案几前。卫绾不动声色的浏览一番,发现董仲舒、公孙弘等人的卷子端端正正的夹在一堆考卷中央,并且上面的策论并没有什么诡异之处,这才算是真正的松了一口气。手指触摸着光滑平整的纸张,卫绾不由得又想到了这个纸张的发明者,同时也是陛下最信任最重要的臣子——韩嫣。

卫绾不由自主的皱了皱眉。这个在陛下心中有着绝对特殊地位的伴读少年对于儒家有着一种天生的厌恶。虽然大多数时候韩嫣的态度和做法向来比较客观,可是这种不经意流露出的不屑和疏远还是影响到了陛下——这一点从近一年来陛下并不是很热衷于和他讨论儒家治国的优点就能看得出来。

卫绾对于陛下的改变有些着急。可是本性忠厚贤德的他大多数时候习惯了沉默。渗入骨子里的忠君思想又不允许他使计强迫陛下,因此他只能郁郁的看着陛下渐行渐远而不知该如何是好。

所以他才会在陛下登基之后立刻建议朝廷举贤,所以他才会在同一时间火速通知相熟的儒家大贤们好做准备,并且将陛下的喜好全部透漏给他们,以求在这次的招贤当中,他们能入了陛下的眼。其中,他又把大部分的希望放在了董仲舒和公孙弘的身上。

原本他还担心着韩嫣会不会因为本心的厌恶而在考试当中做些什么。因为皇帝和他的私下情谊,卫绾甚至担保,如果韩嫣真的做了什么破坏了考试公正的事情,刘彻都不会怪罪这个从小一起长大的人。因为没有谁比他更清楚韩嫣在刘彻心中究竟是怎么样的地位——

那是唯一一个不论陛下是否尊贵还是困苦都义无反顾的陪在陛下身边的“玩伴”,那是陛下每前进一步都必然留下他的影子的“智囊”,那是到目前为止甚至唯一得到了陛下全心信任的“臣子”。更难得的是这个人几乎——不是,是从来都没令陛下失望过。他有这个能力,有这个情谊得到陛下的全力支持。正因为如此韩嫣被很多人忌惮着。比如他,比如很多诸侯,比如……太后。有些时候卫绾甚至怀疑,如果韩嫣想的话,是不是他说什么都能得到陛下的同意,哪怕……建议陛下疏远甚至架空——

“太傅,你想什么呢?”韩嫣蹭到卫绾面前突然喝道。

“什么?”卫绾回过神来,看着面前放大的韩嫣的精致的脸,不由得有些愕然。

“太傅,已经酉时四刻了,是不是可以回去了?”韩嫣翻了翻白眼,开口问道。

卫绾扫视了一下周围,发现王臧等人都有些着急了,不由得轻声笑道:“好吧,一起回去吧!”

说着,将桌上的试卷摞在一起。比竹简轻巧太多的重量让卫绾身体一轻,不由自主的再次赞道:“阿嫣果然心思灵巧,这纸张的推行对于人才的教化推广实在是至关重要。”

王臧、赵绾等人听着也纷纷赞同不已。不要钱的夸赞之话一箩筐一箩筐的往韩嫣身上扔。听得韩嫣都有些脸红了。

“咳咳,时候不早了。是不是把考卷送入未央宫?”刘彻之前就放话了,考试之后他要亲自批阅试卷。

“然也!”卫绾笑眯眯的应了一句,抱着试卷往未央宫的方向走去。身后,赵绾韩嫣等人施施然的跟着。天边最后一抹余晖也渐渐落下了……

新的一天,即将开始……

第一百二十三章

韩嫣十分相信历史关于修正的强大惯性,同时也相信人心的执着性。所以当刘彻拿着董仲舒的文章拍案叫绝,一连读了三遍的时候。韩嫣只是淡定的翻了翻白眼,心中暗暗骂了一句:草泥马。

“好、好、好,这董仲舒的答卷真可谓是字字珠玑啊!”刘彻一脸兴奋的冲着韩嫣说道:“看来这次的人才选拔果然很成功。朕倒是想亲自见见这个董仲舒,看看他胸中还有何样的锦绣文章。”

说了一通,发现韩嫣兴趣缺缺的垂着双手静静立在一样,突然想起韩嫣对于儒家学说的各种排斥,不由得尴尬的笑了笑,转头说道:“不过其他一些法家、纵横家、兵家等等的学子也有不少出彩的。虽然文章未必做的锦绣,不过话说的都在理。尤其朕还特意看了一下那个东方朔的文章,真是诙谐有趣。”

刘彻说着,从桌上的一摞摞试卷中挑出一份试卷来,清了清嗓子,亲自念道:“臣朔少失父母,长兄养嫂。年十二学书……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十九学孙、吴兵法……”

听得韩嫣也不由得哈哈大笑。

刘彻见韩嫣乐了,不由得扔了试卷,走上前去凑趣道:“真是厚脸皮,没见过这么自吹自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