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1页

说话的时候,又有一只慌不择路的兔子飞奔过来,陈德兴忙举起滑膛枪,勾动扳机,砰的又是一声枪响,这只兔子不大走运,应声而倒了。

这回轮到陈德兴得意大笑起来了,“汗王,如何?朕练枪二十余日,便能和练弓箭三十余年的你一比高下了!”

海都的脸色微微有些难看,他也是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几个军事家之一。如何不明白陈德兴话中的深意——弓马的时代将要结束了,一个自幼骑马射箭的蒙古勇士,上了战场未必能抵得上一个练了几个月滑膛枪的汉人农夫!

他干笑两声,“这火绳枪虽好,价钱却不便宜,火药也昂贵的很,哪里比得上弓箭价廉?”

陈德兴将火枪交给宝音,又接过另外一支装好了铅弹的滑膛枪,笑了笑道:“火枪可不贵,材料就是几斤熟铁,几斤木头,费的是人工……人工其实也不贵,一支火枪能用几工人工?一工人工又能花几个钱?这火枪若是做熟了,再大量生产的话,最多就是十几贯钱一支罢了。稍微好一点的弓就不止这个数了,除非你找根木头削个弓形凑合着用,那倒是便宜。”

大量生产,大量贩卖……这个已经有了点工业化的意思!陈德兴早在扬州城当炮军都统制的时候,就引入了标准化和流水线生产这两个概念。后来在海东、明都开办的兵器工场里面依旧坚持这个思路。再后来兵器局改革,只保留了火药、钢铁和造炮这三个核心部门,其余各个作坊的工匠都放出去自己创业。这些人中的一部分也就将“标准化”和“流水线”的概念扩散出去了。

因此这些年,在明都府崛起了不少使用“标准化”生产和“流水线”生产的工场。孟德开办的孟记火枪行,同样也是如此。而且各种水力、畜力带动的简单机械也被大量采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所以明军使用的各种武器的价格,这几年以来,也在不断下降。以钢甲为例,一副30斤重的步兵钢甲的售价,已经从一开始的1500贯跌倒了现在的250贯(明都府出厂价)左右!夹钢大横刀的价格,也从最早的数百贯,跌到了如今的几十贯。长枪的价格,更是下降到了十几贯。

大量的兵器作坊,也在这轮价格下跌和需求扩张并存的产业浪潮中发生了分化。一部分作坊的规模扩张,成了工场;一部分作坊则倒闭关门,作坊主沦为了工场的雇工——无产阶级已经在明都府的工场中诞生了!

不过,还有一些兵器因为生产工艺复杂,材料处理的时间又太久,是很难实现规模生产的。譬如马槊,譬如复合弓,价格依旧居高不下。一支马槊动辄就是上千贯!而且还有价无市。一张良弓随随便便也能索价两三百贯,抵得上五六支天道二年式火绳枪的价钱!

两人一边说话一边策马而行,上了一个高坡,脚下就是一座正在施工的军营。外围的壕沟和土木围墙(木包土)已经成型,已经可以看出这座军营的规模是何等庞大。一阵山风吹来,让额头冒出了不少细密汗珠的海都汗感到了一丝凉意。

“宝音,取一支天道二年式给海都汗看看。”陈德兴这时突然一笑,让宝音从随从哪里取过一支天道二年式,交给了海都。

好大一支火枪啊!海都抱着火枪,瞧了又瞧,脸上掩不住露出了喜欢。忽必烈仗着火铳犀利大败阿鲁忽的事情,他早就知道了,自然也想要得到火铳。但是蒙古草原上的工匠根本不会制造,就是会打造也没有用,因为蒙古草原上不出产铁料,也没有火药。

陈德兴伸出一只巴掌,笑道:“这天道二年式是去年才造出来的火枪,比刚才朕使用的火绳枪大得多,射程也远,威力也大,七十步外可破钢甲。孟记枪行的索价只有50贯!海都兄可想买一些么?”

“才50贯!?真的假的?”海都汗深吸口气,将信将疑。50贯对蒙古来说并不便宜,但是对平了江南,又有明洲金银收入,年入一亿两千多贯(其中属于中央的财入大约8000万贯)的大明帝国来说,根本不算什么。

“若吾要买5000支,可有吗?”海都汗思索一下,决定要试着买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