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李广

霍去病那边胜局已定只剩寻觅单于踪迹,卫青带兵穿行大漠后也终于找到了新迁徙至西边的左贤王部。

舅甥二人在战术上的不同就体现了出来。

不比霍去病抓住时机率先士卒以重骑结阵冲锋,卫青麾下不到万骑重骑,对上数万的列阵匈奴勇士,冲锋效果必然不佳。

甚至有可能被匈奴人海淹没,无法再冲出来。

然而卫青也并非没有克敌手段,他携带大量武刚车。

武刚车的车身是用牛皮或是犀角一类的坚韧物所制,车上面向敌人那一面竖起坚固的盾牌,盾牌开有几个射击孔。

士兵们乘于武刚车上,既可以避纷纷箭雨,又可以自射击孔射箭反击,可以说是集攻防于一体的克敌利器。

但是这战车也并不是没有缺点,它移动的速度极慢,完全没有追击杀敌的能力,一旦被近身了,乘于车上的士兵也就失了防护。

所以它很难被应用于守城战中。

可是应用在攻打左贤王这一役中却是恰到好处。

武刚车结阵围成一圈,便直接围成了一个简易但坚固的堡垒,汉军士卒躲于车后,飞来的箭矢根本无法造成杀伤。

等到匈奴那边攻势稍弱,箭矢将尽,便到了汉军出击的时机。

战车撤开,露出一个可供出行的口子,五千重骑便自先前战车的防护中冲出。

原本就预备着的汉军弓兵便开始了放箭。

在己方箭雨的掩护下,战车开始向前缓慢推进,已冲出的汉军骑兵则对开始混乱的匈奴骑兵实行两翼包抄的策略。

骑兵的优势就在于它的机动性。

卫青最懂这一点,所以应对起来思路也格外清晰。

于是匈奴骑兵的生存空间就被压缩得越来越小,仿佛环顾周身都可见汉军身影,想要摆脱却又无法。

这个包围圈里压抑的气氛如同极干的柴火堆积垒起,勉强在左贤王的指挥下还维持着阵型没有溃散,但只要再沾一点火星,大约情绪就会炸开。

恰就是在这关键时候,远处传来士兵向这边集结的动静,他们山呼着冲杀声向交战双方奔来。

匈奴人忙纷纷去看,毕竟是在荒漠深处,他们都以为是己方可汗派来了援军。

然而看清汉家旗帜的那一刻,他们的希望破灭,陷入了更深的绝望中——原来是一开始与卫青约定汇合的两位将军到了。

上一世,卫青同样选择了分三路进发寻觅匈奴的踪迹。

然而李广与另一位将军都迷途于荒漠中,没能成功与卫青汇合。

卫青孤军奋战,最后虽然凭借军事指挥能力胜了,但也只能说是险胜了匈奴单于,斩杀与损耗大抵相当,最终当然未能有任何封赏。

这一世却不同了,曹襄与公孙敖都在最合适的时候携军杀到,立刻加入了战局。

五千重骑原本只能通过冲杀匈奴外层落单的人行包抄之策,时不时还需应对匈奴人的反击。

但有了另两支援军的参与,包围的效率一下就高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