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9页

一些跳梁小丑的叫嚣和诋毁,就由得他们去了。

反正,对舆论,老刘家向来都是——你可以说话,但朕可以不听!

相比起官僚贵族和士林,刘彻更关心,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对这个事情的看法。

因为,这些农民虽然是文盲,但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反应,才是最真实的。

为什么当年,太宗皇帝在听到了“一尺布,尚可缝,兄弟两人不能容”的民谣后,马上就封淮南厉王的三子为王?

这是因为,太宗皇帝知道,且不论这个童谣是否是被人故意创造的。

但它能在民间广泛传唱。

这就说明了,老百姓们,对皇家内部的权力倾轧和兄弟残杀的反感和厌恶。

百姓不希望自己的君王,是一个对兄弟都能狠下手来的人。

他们希望看到一位对兄弟亲爱,对百姓仁慈,对大臣宽宏的明君。

太宗于是顺应民心,成为了百姓心里面的那个理想的君王。

于是,他成了圣人。

如今,刘彻也是这样。

老百姓希望他是个什么样子的皇帝,他就会主动向那个方向靠拢。

之前,刘彻每次明诏天下,基本都是在参考了绣衣卫报告的民间情况后,针对性的调整用词,将他自己一步步塑造成了一个爱民如子,天生神圣,受命于天,无所不能的君王。

而这个决策,很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