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7页

所有的卷宗里面,没有一个题目是要考什么微言大义或者阐述“圣人为什么要这么做”。

即使涉及到的经典题目,也是填空题和默写题居多。

这谁不会啊?

“天子这考举,哪里是为国选材?分明就是在选刀笔吏!”坊间和舆论界,类似的议论,早已有之。

不过,最近因为长安城涌入的“读书人”越来越多,甚至形成了一个现象,才成为舆论焦点。

无数人痛心疾首的大声疾呼,要提高考举的门槛,加入对经义和先贤言行的理解、抒发与阐述题目,以真正选拔“国之栋梁”。

汲黯虽然觉得,这似乎确实有些道理。

但他却不能支持。

不仅不能支持,还要站起来反对!

道理很简单。

他虽然不是经由考举爬上来的,但他的得力干将和心腹,都是考举出身。

他要是敢同意这些议论,他的手下,马上就会跳反。

过去四轮考举,总共为汉室贡献了超过七千人的官吏。

这些官吏,虽然绝大部分,都只是个某乡的游徼、墙夫或者亭长之类的勉强算是个官的基层小官。

但他们已经形成了一个足够让人惧怕的利益集团。

出身考举制度的他们,天然就会维护这个制度。

更可怕的是,现在,在关中,有超过六成的基层官员,已经是这些考举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