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6页

所以呢,刘彻即位后,很少做出力排众议,一意孤行的事情。

绝大多数政策,都是通过廷议确定,得到百官的支持后,才公之于众。

一直以来,他都牢记着团结大多数,打击一小撮的方针。

而在很多无关痛痒的小事上,更是完全放手,当个甩手掌柜,让大臣自己去讨论,自己去决定,自己去部署,他只要垂拱而治就可以了。

这些措施都很有效。

至少,哪怕是那些心里不喜欢刘彻推行的政策和倡导的国策和制度的大臣,也说不出什么话,更挑不出什么错。

一切法律、政策和决定,都是集体决定。

都是天子在跟文武百官商议过后,得到了至少超过一半人支持,特别是说服了丞相和御史大夫后,由三公附署,九卿议论,事下百官讨论,这才正式公布。

尽管他们是反对者,但,群情汹汹,大势所趋。

不同意也要同意。

不同意也要去执行!

不然就是乱臣贼子,人人皆可得而诛之!

更别提,刘彻还隔三岔五的将一些在群臣眼里看上去非常宏达,乃至于根系国本的事情,完全放手,让大臣自己去讨论、决定。

他本人就跟一个泥塑的雕像那样,不干涉、不持立场,不发声。

等大臣们讨论完了,他再加盖印玺,形成合法的诏书,公布天下。

这让许多人都享受到了“民主”的特权,感觉到了自己是这个国家,这个政权的真正主人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