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3页

就这样大清迁都长安。

虽然说是巡幸,但那只是遮丑而已,谁都明白这就是正式的迁都。

在瑟瑟秋风秋雨中,包括奕经所部在内,总计五万八旗精兵,护卫着数十万老弱妇孺,在那些依依不舍的士绅们哭喊中离开北京,在纳尔经额所部三万绿营包括一部分勤王的山西绿营接应下,拖着绵延的长龙向南而行,他们将一直向南到洛阳,然后再从洛阳去长安,走太行山是肯定不行,几十万人横跨太行山弄不好得饿死几万。

这样的长途迁徙吃饭可是大事。

好在令道光庆幸的是,通州的明军并没有出击,估计一来纳尔经额所部就在大兴一带,二来禧恩在得到后续增援后率领骑兵也到达蓟州,这样连同随行护驾的八旗,好歹那也是近十万大军,明军就一个旅还是不太敢招惹的。

当然,这是道光自己猜的。

总之明军在通州坐视其离开。

而就在同时,趁着清军主力的大撤退,天津的明军迅速出击夺取宁河还有静海,再加上通州明军夺取的香河,安次,还有之前夺取的武清,一个以海河和运河为骨架的纵深突出部就这样形成,这个突出部的顶点就是通州,甚至也可以说北京朝阳门前。

反正后来的明军经常过去参观一下。

而这时候也已经开始入冬,南方来的明军还不习惯京津的寒冷,迅速转入了猫冬状态,同时在这片控制区展开大规模的土改,打土豪分田地的热潮一扫冬日的寒冷,使整个明军控制区陷入幸福的狂欢,而控制区以外各地百姓全都在眼巴巴看着。

而那些士绅则迅速团结在那些地方官员周围,组建起一支支团练,以北京城里的恭亲王为精神寄托,继续谱写他们对咱大清忠诚的赞歌,北方的战事就这样告一段落。毕竟从两广来的明军士兵,在北京的寒冬里还是很难有什么兴趣展开大规模进攻的,而且运河也开始了封冻,通州的物资只能保证防御无法支撑进攻的消耗。至于大沽口倒是还维持着通航,而且从大沽口到天津之间的陆路运输畅通,所以从南方来的物资依然在源源不断运到天津。

包括明军的后续增援。

第八军军部和两个步兵旅是在道光撤出北京的十天后到达的。

但因为天气转冷,他们还得适应过这个冬天再说,所以即便得到了增援明军依然没有继续进攻,而是在这期间继续从南方运兵,到这一年年底的时候,另外两个旅也到达,在这期间还从当地征召士兵,迅速组建了三个新的旅,其中包括了一个骑兵旅。

这也是大明第一个骑兵旅。

在这之前虽然也缴获了一定数量的战马,但基本上都给了各旅所属的骑兵侦查哨,明军编制内并没有真正的骑兵旅,第八军所属是第一个,但在这个时代长矛骑兵已经落伍,这个骑兵旅的装备以马刀和斯宾塞速射步枪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