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制典!让诸夏先贤光耀万年!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大部分的原本书籍都在洛国手中,这使得洛国不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去收集那些不知道流落在何处的书籍和资料。

至于少数还在各学派手中的书籍,只要洛国告知天下愿意以书易书,那么就会有无数人蜂拥而来。

这是因为,除了墨家这种诞生不久的学派,像是儒家和法家这种诞生已经不短时间的学说,书籍遗漏或者是摘抄时出现错误,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长时间下来,他们掌握着大量的书籍注释,但是却根本不知道自己手里的书籍到底是不是原版。

至于哪里有原版,自然是洛氏的守藏室!

天下儒生都知道,最正宗的儒家典籍在洛氏的手中,那些可都是洛明公和孔子亲自写下的。

里面还有二圣的注释,远远比现在儒家手中掌握的珍贵,从那些书籍之中,才能真正的看到圣人在写作之时的心境和理解。

法家就更是如此,法家的区分本来就不太明确,法家内部的区别也很大,昔年齐法家就亲自赶赴洛国之中求书。

唯一好一点的就是道家,因为老子当年就写了五千言,至少道家手里还是有原版的经书的。

但道德经注释的数量是经书的几十倍,老子根本就没写,全都是洛氏自己在他讲解的时候记录下来的。

道家早就想着要向洛氏求书了,但不知道怎么开口,书籍这种珍贵的东西,哪里是能轻易予人的。

洛国公室要编撰一部大典,持续收录诸子学说,并且要让这部大典永远流传后世的事情,很快就风行各国,瞬间引起了轩然大波。

“高山会崩塌,河流会枯竭,王朝的天命会坠落,这世间没有不毁坏的万物,但是唯有人的智慧是永存的。

诸夏占据了天下的中央之土,而四夷则被厌弃,只能生存在山川大泽、荒漠林原这些穷恶之地。

这是因为诸夏的先贤凭借智慧得到了上天的垂青!

上古圣王的事迹只能凭借口口相传,但即便如此,依旧能够让后世子孙夸耀。

先祖素王作书数卷,还命列国皆设史官,这是为了将列国的事迹传承下去,使后世子孙或为夸耀,或为鄙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