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孟子

诸夏的天下重于王朝的社稷,诸国的社稷重于宗庙的迁移,祖先的宗庙重于在位的国君。

天下社稷不过就是民心的向背,若是天下诸国都能像洛国一样以王道养民,难道会有不强盛的吗?

重视国中的民众,爱惜他们像爱惜自己的手足,君主如果做不到,就要换一个可以实行王道的君主,对国家来说,民众是重要的,而君主是不重要的。

这就是民贵君轻的道理。

您是洛国太子,想必对这一点是非常清楚的。”

当然清楚,这一套就是洛国一直以来所做的,效果的确非常好,洛国在不使用严刑峻法的前提下,动员能力依旧极强。

孟轲的思想从长远的角度刺破了各国的统治阶级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但是正如昔年孔子的遭遇一般,现在列国都想要短期之内就兴盛,所以孟子同样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人。

但他的思想之中闪烁着光辉,儒家根据洛国幻想出了一个理想国,孟子则用自己的方式试图在现实之中实现这个理想国。

民贵君轻!

这就是他找到的一条路,这条路自然不是要在洛国之中实行,他是要到其他的国家之中去游说列国君主。

洛弘摇摇头笑道:“昔年孔子周游列国而不能用,这难道是因为孔子的学问不足吗?

是因为列国的君主只想要称霸,所以不用儒家的学问。

现在您想要游说列国君主,难道是认为他们会接受您的学问吗?

王道何其艰难,洛国实行数百年才有成效,恐怕他们是等不及了。”

孟轲飒然笑道:“太子,若是列国君主只想要称雄一时,那尽可以用严刑峻法,残民虐民之术。

就如同现在的列国一样,贵族穿着精美的服饰,食用着山珍海味,但是民众却生活在困苦之中,终日劳作却不得食,还未成年就要踏上战场。

两百年来,诸夏的人口不仅仅没有多,反而还更加的少了,这难道不是由于法术盛行,战争频繁而导致的吗?

可见严刑峻法已经是天下的祸害,天下的民众定然已经非常痛恨它,如果这个时候有大国君主行王道,善待他的子民,难道天下之民的心不会到他那里去吗?

如果魏国愿意施行王道,那么和他相邻的韩人就一定会奔向魏国之中,严刑酷法最厉的秦人恐怕会翻越高高的山岭,拖家带口的渡过汹涌的大河到魏国之中。

难道这样,魏国还会输给秦国吗?”

孟子的言论就是这样,总是能够说服别人,洛弘朗声笑道:“看来您是要往魏国而去了,还请成婚之后吧,父亲会为您赠书的,还有保护您的卫士,以及记录您言行的洛人。”

——

孟子善言,雄而能辩,二圣之后,儒道明矣。——《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