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4页

于是,抽出腰间佩剑,沉声下令:“各强弩司马,遂行弩机打击!”

“风!”席地而坐,列于各自射击阵列的强弩部队,在得到命令后,便在传统的强弩口令中,半蹲下来。

这时身后的辅兵们背着一篓篓的箭簇,鱼贯而前,将备用的弩箭,送抵阵中。

哗啦啦,一排排的弩箭,被从箭篓倒出,然后放在射手们前面。

装填手们迅速的将一支支弩箭,装入剑匣,然后借助双脚或者的腰的力量,在辅兵的协助下,将一具具的弩机装填、上弦,然后递到了射手手中。

穿着皮甲,背后绣着背幡,或者在胸口绣着肩章的强弩军官们,则站在这些阵列前。

在每一个强弩阵地前,还有一位特殊的技术官僚,将一根特制的竹竿升起来。

竹竿上,系着一条用轻羽毛特制的绳子。

这官僚仔细观察着竹竿上的羽毛的动向,然后大声的将自己观测的结果,报告给了身后的司马:“风向西南,偏三度,风俗缓,甲丙!”

观测风速、风向,这是诸夏民族数千年前就已经注意到的事情了。

到了近代,更是发展出了职业的测风者,也就是《淮南子》里所言的俔官。

对于依靠着箭雨覆盖来提高杀伤力以及需要极高射速保证打击速度的汉室强弩部队来说,风向、风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故而,每一个强弩司马部或者校尉部,都会至少配备一个伣官。

而随着伣官的话落下,早就已经有着丰富经验的司马们,立刻就依靠着战场经验和直觉,指挥着自己的部队,调整角度和射击高度。

虽然,这是一种很粗糙也很原始的指挥技术。

但是……

相对于周边,已经不知道先进了多少个级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