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试第三场,各房同考官都在各自房里改卷,忙的是焦头烂额。
但是对于王锡爵,林延潮第三场考试不结束,他们就不用改卷。
第三场是三道策问。
这一日林延潮早早抵达了考场,对他而言,这并非是一场普通的策问而已。
对于这个国家而言,理学提倡先知而后行,读书人功夫不够,容易理论与实践日益割裂,使得读书之风趋于虚浮,不入实用之地。
八股取士之风一直持续到清朝的光绪年。
到了这时朝廷才意识在经义取士虚浮的地方,立即将科举更改至实用的策问,但为时太晚,西方的新学已冲击而至。
现在而言策问缺点也很大,儒家一向强调思不出位,读书人作读书人的事,官员作官员的事,君主作君主的事。
天子可以向大臣问策,但向读书人问策就……就是诸葛亮“隆中对”的普及版,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者天下能有几人?
对于会试而言,举人监生已不是一般的读书人,举人监生的身份是介于读书人与官员之间。举人监生没有考中进士,也是可以直接的授官。
所以策问无疑就是让这些读书人在当官之前,先作功课了。
就算答的想当然,但考官也可从考生回答里,看出考生为官理政的思路。
从唐时的诗赋明经取士,再到宋的经义取士,再到明的八股取士,清末策问取士,再到后世的公务猿考试,虽然未至理想中论贤举贤之道,但要看到一直更切合于当时的时代。
而今林延潮主导之,就是要将策问提至与经义并重的地位。一来是他私心在其中,二来也是身为会试主考官,在其职思其位的道理。
君子思不出位的道理,不是不要往长远去想,而是优先专注于眼前应当为之事,脚踏实地把他做好,为力所能及之事!
这就是林延潮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