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1页

脚底下那汹涌的人潮让雨果有些出神,他完全没有想到场面会如此盛大,比起剧组成员来说,雨果的震惊是更加澎湃的。

因为雨果清楚地知道“独立日”这部作品的历史意义,他知道“独立日”奠定了历史进程的基础,但“独立日”却不是那个关键钥匙,“泰坦尼克号”才是。虽然“独立日”曾经创造了佳绩,可并没有达到真正的巅峰高度,没有能够成为改变游戏的胜负手。

但是现在,显然历史的轨道已经在悄无声息发生改变了。从美国的狂热,到英国的失控,“独立日”正在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创造着属于它自己的历史,现在,不仅仅是媒体好奇这部电影最终能够创造什么样的奇迹,就连雨果自己都产生了无比的好奇,特别是看着楼下那壮观的人群。

此时至少有近两千人在附近聚集,警察已经封锁了整条街道,在周围维持着秩序,希望能够尽可能地将情况掌控在手中。就在那汹涌的人潮之中,雨果却是看到了一条红色横幅,一下子就吸引了他的视线。

那红色横幅在庞大的人群之中算不上显眼,仅仅只是能够覆盖四、五个人的长度和宽度,上面画着一只叼着紫荆皇冠的斗牛犬。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横幅,却吸引了雨果全部的注意力,因为那是荣耀至死的标志,那是年轻火山们的标志。

雨果没有想到居然能够在伦敦看到这个标志,或者更为准确一点说,这是“独立日”的宣传行程,雨果却看到了和电影无关的这个标志——而且还是在荣耀至死长达一年多时间都没有正式活动的情况下,这就更加难得了。

这让雨果嘴角勾勒起了一个小小的弧度,内心的小人正在翻着筋斗欢呼着。这一次的伦敦之行,估计会很有意思。

第1577章 时代缩影

“雨果·兰开斯特入侵英国!”

这是“泰晤士报(thetis)”次日的头版头条,标题之下,雨果站在机舱入口处微笑着挥手的大幅照片,清晰可见,就好像最高领导人莅临一般。

毫无疑问地,今天诸多媒体都以最显眼最刺激最盛大的方式报道了“独立日”剧组抵达英国的消息,就连欧洲主大陆上的国家们也都不愿意错过这样的机会,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士、西班牙、荷兰、比利时、波兰等等国家都在第一时间报道了希斯罗机场那无与伦比的欢迎阵仗,这也使得“独立日”剧组在欧洲的宣传成为了七月第三周里最轰动的新闻。而在这之中,“泰晤士报”的标题无疑是最吸引眼球的。

不是说这个标题本身有多么标新立异,而是在于历史的传承。

1964年,披头士第一次踏上了美国的土地,在肯尼迪国际机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欢迎,那人山人海的盛况一直到三十年后的今天依旧让人们津津乐道。在当时,披头士踏上美国土地,并且掀起了狂热,这不仅仅是一支摇滚乐队的成就,更是英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并且从此开启了全世界流行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交流、互相融入的时代,那是一个值得载入史册的瞬间。

当年“纽约时报”就以轰动全美的标题报道了这件事,“披头士入侵美国!”

现在,三十二年之后的今天,“泰晤士报”再一次复制了这一标题,“雨果·兰开斯特入侵英国!”这不仅仅是对披头士的致敬,也不仅仅是对雨果的肯定,更是对整个历史文化的解读。

雨果这一次带着“独立日”前来英国,显然不仅仅是宣传一部电影那么简单,这标志着以商业为首、以利益为重的好莱坞商业电影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尝试,终于开始打破欧洲的文化壁垒,让欧洲文艺电影市场也逐渐对好莱坞敞开了胸怀——甚至可以说是对华尔街的资本打开了大门。“独立日”在欧洲市场的表现,完全可以被看做是未来十年欧洲对好莱坞商业电影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