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0页

伴随而来的是,恐怖电影进入新一轮的制作狂潮——这不足为奇,但同时还带动了西部片、歌舞片等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类型电影,这就让人哭笑不得了。显然,在大片时代的环境之下,人们开始学会敞开胸怀接纳更多的可能性。在此之后也诞生了“芝加哥”、“红磨坊”等出色的作品,倒是一个意外惊喜。

所有媒体的疑问得到了解答:“灵异第六感”成为了影史第一部票房突破三亿的作品,这同时也是影史第十一部票房破三亿的作品,真正为北美电影产业弥补了一个空白——源远流长的恐怖类型得到了正名,与“外星人et”、“阿甘正传”、“狮子王”、“楚门的世界”等作品一起创造了类型电影的历史。

不过,票房突破三亿门槛之后,“灵异第六感”的票房脚步并没有停下来,每周跌幅几乎都控制在百分之二十之下,如此杰出的表现让人们可以清晰感受到观众对这部作品的追捧,从九月进入十月,转眼十一月、十二月一过,就进入了2000年,经历了金球奖、奥斯卡之后,电影居然浩浩荡荡地上映到了2000年的五月第一周,长达四十周的放映周期,根本无需任何语言的赘述,就可以体会到这部作品在北美市场的强大号召力。

最终,“灵异第六感”的北美累积票房摇摇晃晃地达到了三亿八千万美元,遗憾地没有能够迈过四亿门槛——但,没有人会感觉遗憾,因为对于一部恐怖电影来说,如此成绩已经是绝无仅有的神话了。

“灵异第六感”取代了“楚门的世界”和“洛城机密”,成为了雨果仅次于“独立日”票房表现第二出色的作品。这已经是过去三年时间里,连续第三次出现的情况了。现在“洛城机密”超越了“生死时速”,然后是“楚门的世界”超越了“洛城机密”,现在又是“灵异第六感”取代了“楚门的世界”。从这个细节就可以看出雨果的事业发展曲线,正在以一种强大的姿态不断往上攀升,而考虑到雨果如今至高无上的地位,如此发展曲线更是让人头皮发麻。

不仅如此,在影史票房排行榜之上,“灵异第六感”也超过了“狮子王”、“阿甘正传”和“侏罗纪公园”,高居影史第六位,仅仅落后于“泰坦尼克号”、“独立日”、“星球大战”、“星球大战前传1:幽灵的威胁”和“外星人et”五部作品。

如此表现根本无需赘言,一连串的历史记录就足以证明“灵异第六感”的伟大了。更为重要的是,“灵异第六感”创造了“驱魔人”之后恐怖电影的口碑全新巅峰,同时也创造了“大白鲨”之后恐怖电影的商业成绩新记录,真正意义地将纵横电影历史半个世纪的恐怖类型电影重新盘活。

从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将恐怖电影推向经典以来,这就是北美电影市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现在,“灵异第六感”以最直接最生动最有效的方式,再次证明了这一点。无数恐怖电影的狂热爱好者都再次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即使是罗伯特·艾格和大卫·沃格尔当初在策划这个项目时所没有想到的,他们对奈特的信任,他们对雨果的信任,以及他们和梦工厂、奋进精英经纪公司之间的博弈,在今天都得到了回报,六千万美元的投资换来了三亿八千万美元的票房,这足以成为任何一个人职业生涯浓墨重彩的一笔。

同时,这也是雨果担任制片人的第三部作品,“洛城机密”、“尽善尽美”、“灵异第六感”,雨果的百分百成功率再一次让整个华尔街哗然,这也使得投入后期制作的“美丽心灵”迅速成为了下半年最受期待的作品。

“灵异第六感”在北美出人意料的杰出表现,并不是偶然,因为作品在海外市场的出色表现也证明了这一点,而这部几乎不带美国文化烙印的电影在海外市场受到的追捧远远超出想象!

第2137章 号召全球

“雨果·兰开斯特”,每一次提起这个名字,人们都可以想起他在北美大陆的强大票房号召力,几乎每一部作品都可以书写票房奇迹,除了“闻香识女人”、“日出之前”、“死囚漫步”这三部电影,自1992年金酸莓奖以来,他的每一部作品北美票房都能够突破一亿,其中还包括了五部两亿级别的作品——“灵异第六感”是第六部。

不过,在全球范围内,这个名字显然具有更加强大的声望,打破了国界、文化和语言的束缚,真正地在世界各个角落赢得了所有人的认可。对于海外市场来说,好莱坞每一年都会推出大量新作品,参差不齐,想要在其中大浪淘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北美市场的观众有一套自己挑选作品的系统,但是在其他国家地区,他们则更大程度上依赖于经验——著名导演、著名编剧、著名演员。所以,对于他们来说,“雨果·兰开斯特”这一块金字招牌就代表着质量保证。

从“辛德勒的名单”开始,雨果在全球范围的号召力就在节节攀升,根据统计,这部让雨果真正名扬四海的作品之后,雨果一共出演了九部作品,其中六部作品都是海外票房高于北美票房,剩余的三部作品,“低俗小说”、“死囚漫步”和“楚门的世界”海外票房和北美票房基本持平,差距都在五百万美元之内。

这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大壮举。众所周知,一部好莱坞电影想要取得海外票房的爆发,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北美就是目前全球第一电影市场,而其他地区对于好莱坞的接纳程度有高有低,比如说日本市场和英国市场,好莱坞电影屡次能够在这里创造佳绩,但他们对本土电影的支持却始终不会改变——这样的情况一直到“泰坦尼克号”之后才发生了根本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