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现在妃位上只有三个人,却都有一争长短的本事。纯妃已生育两个皇子,目前乾隆才只有五个儿子,她在这后宫中可算独一份了。嘉妃的四阿哥甚得皇上宠爱,甚至亲自带在身边教养。而且嘉妃她还怀着一个呢,虽不知是男是女,做为孕妇的她却同样金贵。

最后一位娴妃乌喇那拉氏虽然既没有儿子也没有圣宠,可是她有一个最大的靠山,她出身满清贵族。在这个汉妃盛行的后宫里,她的政治地位摆在那,为了平衡前朝满汉群臣的关系,每次晋位她都没被落下过。所以这贵妃之争,成了全天下人关注的事情,不只是后宫,朝堂的大臣也在观望着。

可是就算你们争得头破血流,最后拍板定案的还是皇上。在这个宫中,他的一句话,顶上别人一千句一万句。嘉妃深知这个道理,可是这次她不打算用来争晋位上。相反,她要把这个机会送出去。

乾东三所的事她大概都知道,永珹的贴身几人可都是她宫里走出去的。嘉妃从儿子生病看出了有人想让她和纯妃两败俱伤。她怎么可能如了别人的意!既然当年定下和纯妃结盟,现在也没到拆伙的时候。

不是她争不过别人,只是现在皇上春秋正盛,她的永珹又那么小。她是疯了,才现在开始就争名夺利,多做多错,不如随份从时。再说,就算当了皇后也不能为所欲为,还不是有太后和皇上两尊大佛压着,还要承担来自整个后宫的压力。嘉妃的位份不高不低,有自己的小势力,有太后娘娘拂照。有皇上替她宠着小四儿。还有什么比当前的状态更好。一个贵妃的头衔,锦上添花而已。

所以在嘉妃的多方周旋下,她自主退出了这场贵妃之争。皇上和太后对她的印象更好了,认为她大方得体,这样的人才是妃子表率。没多久,晋位的名单下来了,娴贵妃和纯贵妃升了上去,她还是嘉妃。

没等众人投去自以为是的同情目光,另一道圣旨‘嘭’地砸下来,砸晕了满地人。上面是这样写的:“金氏嘉妃,秉柔嘉而成性,椒掖之芳声早著,孝敬天成,慎勤婉顺,兹仰承皇太后慈谕,令其亲族五服以内,入正黄旗旗籍,族人赐姓金佳氏,钦哉。”

什么叫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就是了。别说是嘉妃,就是自认抗打击能力比人强的永珹,都差点没受住这么一砸。他记得,嘉妃死后虽有个皇贵妃封号,却一直是汉妃来着。直到嘉庆帝加封先帝众妃子时,才得赐了金佳这么一个姓氏,不过那也只是她一人而已,族人不能跟着抬旗。跟现在的情况比可谓天壤之别。从此以后,再没人能说嘉妃是汉妃了,因为皇上金口玉言,又得太后恩准,在这个等极森严的社会,嘉妃和她母家站在了统治的上层。谁家能生出这样一个女儿,恐怕连作梦都会笑醒。

且说乾隆皇帝来到长春宫,皇后富察氏顶着个大肚子相迎,亲自端茶递水好不温柔。乍看起来真是个贤达的好妻子,也没对她的丈夫刚晋了一群危胁她地位的女人有半句怨言。

乾隆面色如常,看不出一点不高兴。问了一遍她的饮食起居,对皇后表达了充分的关心。两人在和谐的气氛下用了膳,才开始步入正题:“皇后,朕看你宫里的人侍候都不太得力,是不是你宫里人手不足啊?”

富察氏被皇上关心,脸颊泛红,她垂下了头,正好露出一节滑如凝脂的脖颈,“是皇上体恤臣妾才会这样想,可能是娴妹妹初管宫务,有些疏露也是情有可原的,臣妾宫里的人手也尽够用了,您不要担心。”

乾隆似笑非笑道:“朕看不见得吧,朕怎么听说皇后你把自己的宫人都送人了。”

富察氏诧异:“皇上是听谁说的?臣妾没有啊。”

乾隆继续笑道:“当然是当事人自己说的,君无戏言,朕怎么可能骗你呢。来人,把雅兰带进来。”

皇后听到这个名字身体一僵,对着乾隆的笑脸却完美地保住了。随即一个衣衫褴褛的宫女被压了进来,近了看衣服上的脏物应是干涸的血迹。富察氏身形一晃,手下意识地捂着肚子。乾隆皱眉,对跪着的雅兰说:“愣着干什么?还不快扶着点你主子,你主子记性不好,难道你也记性不好吗?”

雅兰闻言忙木着脸上前,想扶富察氏一下,富察氏这才看清她的脸,并没有伤,只是眼神呆滞空洞,像是受了重大打击般离了魂。富察皇后惊恐地向后退了几步,躲开她伸上前的手。乾隆这时又淡淡开口了:“怎么,太久不见,忘了她是谁了吗?想来皇后身为一国之母,德才兼备,这点小事应该项不用朕帮你想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