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君”停下脚步,神色平和地与他交谈。
那木匠何曾与世家子弟接触过?从刚才起就一直手脚并用,不知放哪处才好。只因“荀君”谦和如玉,方才又救了他一回,他才安了心,不再畏缩局促。
眼见话题即将终结,木匠在一番犹豫后,还是说出了心里话:
“一缗……一缗钱,也太多了。”
“荀君”的同伴以为木匠是为了还钱而为难,正想摆手说不用,荀君不差这个,结果就见木匠低下那颗老实巴交的头,用手指比划了一下钱的手势,压低声音道:
“若士子方才将一缗钱给我,我宁愿挨那五十鞭,何必把钱给这些……这些人。”
平民对长安这些肆意耍威风的城卫兵敢怒不敢言,木匠虽说是第一次来长安城,到底
早已听过董卓及其兵属的恶名,并不敢说出任何评价的文字。
可即便是这样,他话语中的内容足够让那位同伴两眼脱窗,不可思议地瞪着他,两撇小胡吹得老高。
只有“荀君”,仍然是那副平和温润的君子之风,并没有因为木匠的话而露出丝毫异色。
“匠工若无事,这便别过。”
他周全了仪礼,转身往方才欲去的方向。
那木匠虽然想再向贵人讨点施舍,见“荀君”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哪敢纠缠,只好失望地提着他的家伙离开。
同伴追上“荀君”,还来不及询问,就见“荀君”从地上拔出一枚拇指大的刀片,拂去上面的尘土,走到一个尚未及冠的束发少年面前。
荀启没想到这位“荀君”倒是眼尖,不但发现刀片的存在,还清楚地知道它的落点。
“多谢。”
这位“荀君”致谢的语气比起方才应对卫兵和木匠的时候更和缓了两分。
荀启收回刀片,代替那位同伴提出心中的疑问:
“若早知他是这样的想法,你是否还会出面相救?”
“荀君”道:“‘先其言而后从[1]’,非普世也。目之所及,自当从心行事,但求无愧。”
——救人只是为了践行自己的原则,跟从自己的本心做事,并不是向别人施加恩惠。既然眼睛里看到了,碰到了这样的事,就得去做,行为自当排在大道理前头,这是为了自己问心无愧,不是为了别人。
荀启听到这么真实不做作的理由,不由愣了一下,转念一想,这正符合孔圣人对君子所定义的“坦荡荡”三个字,对这位“荀君”好感倍增。
那位同伴早知“荀君”的脾性,对此不觉惊讶,只摇头叹道:
“只可惜,不是人人都像你这般恪守本我。在那木工眼中,惟见得五铢钱罢了……”
“荀君”出言制止道:“未置其身,莫道长短。你我未曾经历过他的苦难,还是不要妄议他的抉择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