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离枝之酒

荀启却能隐约猜到席斐的想法。

席斐一开始应该是不打算和他“相认”的。与荀启的想法不谋而合。

后来,或许是出于某种权衡利弊的考量,席斐又亲自承认他与荀启的关系,将荀启带离宴席。

如果席斐一开始没有否认,荀启就不会被董卓拉来喝离枝酒;或者就算被董卓要求喝离枝酒,席斐也有立场制止。

如果席斐后来没有将他带离宴席,让他吃点东西,或许低血糖不会发作,至少不会发作得这么厉害——

凡是失去意识的病征,都可归为重症,甚至有丧失性命的危险。

但在荀启看来,这事跟席斐没有半点关系,只是“巧合”的叠加,让他不慎中了招。

当然,也可能不是“巧合”。

想到莫名与他结下梁子的李儒,荀启谨慎地将事情往最坏的方向想。

能设宴的酒有那么多,为什么要使用味道并不醇厚的离枝酒?而荔枝产于南方,对北地来说是个十足的稀罕物,董卓为什么那么大方地用它来宴请两个“小人物”?

如果李儒调查过他曾经居住过的客舍,找客舍主人问过话,知道他找客舍主人制作糖丸这件事……

荀启皱了皱眉,终究没有将这个猜测说出口。

虽然这个猜测有些不太愉快,但他这次也算因祸得福。

可能因为体内受到刺激的缘故,原主几乎丢失了一干二净的记忆竟隐隐有了复苏的趋势。

说到底,“我杀我自己”并不是真正地杀死自己、取而代之,而是本我的融合。

在自我的保护机制下,为了不使融合的两方记忆错

乱,占高纬度优势的那一方会保留记忆,同时,低纬度那一方的记忆将暂时被大脑封存,直到彻底融合后才会一点点地解开。

然而现在,因为外界危险的刺激,身体在求生本能的引导下,主动调动所有细胞的活性,唤醒了隐藏在当中的一部分回忆——

他与席斐并不是亲兄弟,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也不存在任何户籍上的关系,却能称上一句“相依为命”。

席斐与荀家似乎有着某种密切的联系,他与席斐离开颍川,一开始是为了避难,后来是为了荀爽。

荀攸出事是二人来到长安才发现的,而荀攸不但与席斐存在某种关联,也和他荀启有着某种关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