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知礼仪敬父母

三字经心解 周远廉 2552 字 2022-10-29

孝顺父母的一个基本的心态就是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每个人都难以完全报答的。如果将这份感恩加以升华,就需要我们变小爱为大爱,推己及人,回馈社会。孔子在《礼运大同篇》中这样描绘他心中的理想社会:“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我们都明白“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在“5·12汶川大地震”中,我们国人表现出了空前的爱心。钱、物、血浆、劳动……源源不断地涌向灾区,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2008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将特别奖授予全体中国人,正是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最高褒奖。评委会在颁奖时这样说:“2008年的中国经历了太多悲怆和喜悦,在抗击暴风雪、抗震救灾、举办奥运会、‘神七’航天员太空漫步等事件中,中国人用坚韧、勇敢、智慧向世界展示了令人震撼的民族力量。”相信这些蕴含着巨大力量的话语会激励每一位国人用爱心的火焰温暖祖国的每一个角落。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注释

融:东汉人孔融。

让:谦让,把便利和好处留给别人。

弟:同“悌”,敬爱兄长。

宜:应当。

东汉人孔融在四岁的时候,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尊敬、敬爱兄长,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道理。

心解

长幼有序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这四句话说的是我们对长辈应该孝顺有加,那么对于自己的同辈,我们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呢?这正是这四句所要回答的问题。

东汉末年,北海地方出了一个很博学的人,名叫孔融,字文举,是孔子的二十世孙,时任北海太守。孔融性情宽容好士,经常说:“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焉。”他从小就很聪明,尤其长于辞令,小小年纪,已在社会上享有盛名。他十岁时,跟他父亲到洛阳(今河南洛阳县。洛阳是历代帝王的陪都,因位于长安之东,称为东都)。当时在洛阳的河南太守,是很负盛名的李元礼。由于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来的人除了他的亲戚,其余都是当时有才有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访,守门的人照例是不通报的。年仅十岁的孔融,却大胆地去访问这位太守。他到府门前,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太守的亲戚,给我通报一下。”守门人通报后,李太守接见了他。李元礼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阳(即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礼节的问题),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有很多贺客在座,李氏和他的宾客对孔融的这一番话都很惊奇。其中有一个中大夫陈韪,恰恰后到,在座的宾客将孔融的话告诉他后,他随口说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聪明的孔融立即反驳道:“我想陈大夫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陈韪被孔融一句话难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孔融的机智和才华,但真正使他留名千古的是关于他的另一个典故——孔融让梨。孔融一共有七个兄弟,他排行第六。他四岁的时候,每次与兄长一起吃梨,他都主动地将大的梨让给其他人。家中的大人很奇怪,就询问缘由。孔融说:“我是弟弟,当然应该吃小的。”所谓“三岁看老”,四岁的孩子如此谦逊有礼,方知其后必有大成。

兄弟者,手足也。《千字文》中也讲到“孔怀兄弟,同气连枝”。兄弟之道是五伦中的一伦,是为悌道。兄弟之间要相互关心友爱,彼此气息相通,因为兄弟之间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如同树木一样,同根相连。悌道属于五常中的“礼”德,其原则就是“兄友弟恭”。做兄长的要友爱、关心弟弟,做弟弟的要尊重、敬爱兄长。兄弟之间如能各尽其道,自然和睦友爱。但是,在古时帝王之家由于争夺权力往往发生兄弟反目、相互残杀的悲剧。一个很有名的事件就是“七步诗”。曹操去世后曹丕即位。曹丕唯恐几个弟弟与他争位,便先下手为强,夺了二弟曹彰的兵权,又逼四弟曹熊自杀。曹丕一向嫉妒三弟曹植的才华。有一次故意刁难他,命曹植在大殿之上走七步,然后以“兄弟”为题即兴吟诗一首,但诗中却不能出现“兄弟”二字,成则罢了,不成便要痛下杀手。曹植不假思索,立刻脱口而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了以后潸然泪下,没下得了手,只是把曹植贬为安乡侯。

除了兄弟友爱之外,孔融让梨的故事还告诉我们一种美德——谦让。谦让是古人一直竭力提倡和推崇的一种品德。在某种意义上说,谦让就是“不争”。老子在《道德经》中曾说过这样的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他认为在金、木、水、火、土五行中,水是最接近“道”的,就在于水的“不争”,因为“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谦让的品德在今天更为难能可贵。让习惯了“为我独尊”的独生子女们学会谦让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