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官道:“当时你拒绝了其他人上前,包裹其他国家的军人。”
一说到这里黎韩非就有些破防,情绪有点崩。
黎韩非哽咽道:“因为放冷木仓的是外国人啊。我当时不敢保证那些金发碧眼的人到底是不是一伙,我谁都不相信,就想让咱们自己的战士过来解决。可是……如果当时我没有。”
“你做的很对。”军官阻止了黎韩非无限度的自责。
黎韩非怔了怔。
军官又道:“他的目标是暗杀华夏人民,木仓口对准华夏百姓,自然是要找到华夏军方来处理,不仅是掌握主动权,也是据理力争的保护你的公民权益。”
军官肯定了黎韩非的做法,其实也是变相的解开了黎韩非的心结。
黎韩非没反应,军官又道:“杨树同志是为了保护普通人牺牲的,他的死应该哀悼,但绝对不该去想如果。这件事没有如果。而是发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进入了一个死局,任何突发意外,都改变不了悲剧的发生。杨树同志用自己的牺牲保护了当时周围的所有人,我们应该向他致敬。这样才不负他的英灵,你明白吗?”
其实这些黎韩非都懂。
可懂得,跟心理接受又是两回事。
这世界上,只怕再也没有比从军官嘴里听到这样的话更让人振奋的了。
斯人已去,活着的人,应该是继承那份意志。悲剧的开始,是那个人举木仓的那一刻,而不是黎韩非这个作为受害人的选择。
结局,是所有人共同谱写的。错的只有施害者,剩下的每个人,都是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