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贤顿了顿,补充说客观的描写到此为止,假如给目标男人增添一个粗心的设定,可以更细致地描述“走进一看,很容易察觉他衣领、袖口有发黄的汗渍,但凡涂抹洗衣液小搓一阵也不会出现。”
他又举一反三,说男人表面打扮整齐,不注重衣服的细节,可以作为一个伏笔——当情节揭露男人其实不做家务,只会差使未成年弟弟干活打扫的废物时,文章的过渡就会很自然。
“太夸张了,现实哪会有这样的差劲老哥,也许只是他工作忙,没空打扫呢。”前面带路的李华嘴上不以为然,身体有意地拉开与余贤的距离,放慢脚步退到他的视角边缘。
“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打扮也不同,多练习积累,写小说时塑造人物就轻松许多。”他总结道。
“这就是阅读理解的‘外貌描写’么。”
“我习惯称之为‘水外貌’,实在想不出剧情,就写大段外貌凑字数。”
“那一个章节里得水多少角色的外貌哟?”
“不一定是角色外貌,环境也可以水的,你看巴尔扎克,不过人家写的是名着,不叫水文……”
听到“巴尔扎克”,李华眼睑微垂,瞳孔有些迷惑。
听名字是外国作家,可……是哪一国?
她清楚维克多·雨果,夏目濑石,契科夫——初中语文课本收录过相关作品,而“巴尔扎克”,太陌生了,乍一听就是那种语文老师推荐的课外名着作者。
初中老师布置的阅读《红楼梦》的暑假作业,李华看都不看,直接网上抄读书笔记应付了事,自然不会主动去了解什么“巴尔扎克”。
听不懂“巴尔扎克”有何意义,她只能沉默着,等余贤讲完,才点头哦一声:“原来是这样子,我完全搞懂了。”
察觉李华对文学的兴趣比宁潇湘差了许多,余贤干脆话锋一转,问:“还有多远?好像走了挺久。”
简短几个字,仿佛轻巧的利刃突然出鞘,捅了李华一刀。
仓促看一眼手机,至少还要拖延十分钟。
果然是知识改变命运么!
要是初中好好学习,多拓展课外知识,或许不会因接不上话题而让余贤发觉破绽。
现在怎么忽悠下去?
对了,快转移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