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3页

听了卢嘉栋的话,戴圆框眼镜的专家先是一阵不屑,可还没等说上两句,脸上的不屑便瞬间被震惊掩盖的无影无踪,一双不大的小眼睛更是睁得滴流圆,不可思议的望着台上的那个年轻人,结结巴巴地说道:

“你……你……你知道鸭翼?”

在场的人都是航空领域的老鸟,当听到卢嘉栋说出鸭翼之后,便知道这个年轻脑袋里转得可不单单只有兵工的东西,要知道鸭翼可是七十年代末兴起的一项最新的航空空气动力布局,至今还处在理论验证阶段。

除非是资深航空专家,要不然就算是普通的航空所研究员也不可能知道什么是鸭翼,也正因为如此,当卢嘉栋说出这两字后,在场所有的人都觉得,卢嘉栋绝没想象的那么简单,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就在众人惊叹之余,卢嘉栋却淡然一笑,再次开口说道:

“我是知道鸭翼,但相较于魏鸿坤,魏教授在鸭翼上的造诣,我还是有些班门弄斧了,您有关鸭翼的研究论文我可是认认真真研究好几遍,其中对固定式鸭翼和全动鸭翼的精辟阐述,让我很是敬佩,我相信,如果没有数以万计的数字演算、理论修整和风洞试验,是绝不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的!”

“啊……哈……哈哈……卢总,您……您真是……呵呵,我……”

卢嘉栋的话很是谦虚,异常恭敬,可听到魏鸿坤的耳朵里,却如同一根根钢针扎得他肉很疼,心也很尴尬,消瘦的面庞黑一阵,红一阵,紧抿的嘴唇更是张了又闭,闭了又张,反反复复却只说了几个含糊不清的字句,最后只能在卢嘉栋微笑的注视下,低下头,一屁股坐回自己的座位……

第705章 双三角翼or无尾三角翼

魏鸿坤,资深的空气动力学专家,只是十余年来致力于研究鸭翼布局,虽然是空气动力学的前沿领域,但并不是美、苏两大航空强国所引领的主流航空技术,多少有些偏门,要不是杨弘毅在歼9的数个设计方案中,有几个引入了鸭翼布局,估计中国航空学界都不知道有魏鸿坤这个人。

饶是如此,随着歼9的下马,以及在其基础上改进的十号工程选型方案的落选,魏鸿坤再次被人们遗忘在角落,其辛苦半生研究鸭翼布局的专业论文,也被业界当做一种可敬的技术尝试,丢入故纸堆中,再也无人问津……

却没想到竟然引起卢嘉栋的关注,不仅如此,还从论文的只言片语中,品读出魏鸿坤为鸭翼布局而付出的努力和艰辛,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航空气动领域尤为如此。

要达到一个完美的流体动力学结构,其中的理论验证、数理运算以及风洞试验,多得令人恐怖,即便是在机体上加装个立刀式的天线,或是增设一个凸起的设备舱,因为气动外形的细微变化,也要进行成百上千次的数理论证,才能付诸实施;

然而这些费尽心力的尝试和验证,不一定能获得满意的成功,却往往伴随着难以想象的失败,鸭翼布局便是其中一个最好的佐证,毕竟不是每个国家都如美苏那般,有着超强的航空技术研发能力和配套工业体系;

特别是在航空发动机领域,这个号称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可不是随随便便那个国家说搞出来就能搞出来的,正因为如此,在整个技术和动力系统不如人的情况下,很多国家为了能拥有比肩美苏的新锐战机,不得不另辟蹊径,寻求第三条出路;

鸭翼布局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渐渐成为一个研究方向,因为人们发现,在战机前沿加装一个可控舵面,不但可以在飞行时给飞机增加一个向上抬升的涡流加力,而且在机动时也可以在改变涡流方向的同时,赋予战机更强的机动性,从而达到在降低动力输出的同时,拥有不亚于美苏先进战机的机动性和爬升率。

正因为如此,鸭翼布局在航空第二梯队的欧洲非常盛行,因为这种布局并不需要制造难度和工艺水平超高的大推力重型涡扇发动机,仅需要难度稍低的中等推力发动机即可实现不弱于美苏战机的性能和技战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