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九章 于延益的野望

“……”

杨清源之前只考虑了如何行事,对于大义名分,并没有太在意。

若是现在这样废了朱瞻坤,那杨清源、于延益、钱牧谦乃至参与此事的大老,名声就危险了。

不说遗臭万年,但也绝对是毁誉参半。

对于文官来说,刀笔春秋、遗臭万年,有时候比死还要恐怖。

“清源,既然朱瞻坤的罪行没能明确,那就让他有一个明确的,足以寒天下之心的罪名不就行了。”

杨清源愣了愣,然后看向了于延益的双眸。

“于师!?”

“你觉得我的人头,如何?!”

于延益说上一句话的时候,杨清源就有不好的预感,而随着于延益说出这句话,杨清源的预感成真了。

“于师……”

“清源,你听我说!”于延益打断了杨清源的话。

“朱瞻坤要废,但必须名正言顺地废。否则在世人眼中,我们就是董卓、尔朱荣之辈。不仅仅天下人心浮动,北境的燕王也会得到一个起兵清君侧的大义之名,你愿意看见这些吗?!到时候天下大乱,生灵涂炭,你我就是罪人啊!”

在牢狱之中的这段时间,于延益并没有闲着,他已经将一切都考虑清楚了。

“于师……”

“当然,我的考量不仅仅是这些。”于延益一口饮尽杯中之酒,“清源,你还记得你写给我的‘民主论’和‘共和书’吗?”

杨清源心神一震,他曾经以夹带私活的方式,写了两篇策论,当时被钱牧谦被痛批了一顿。

当时他就意识到,这其中的理论太过超前了。

一位马先生编写的理论之中,有一句阐明了这个道理。

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现在的大周没有这样的基础。

所以他当年就收起了这个心思,但没想到于延益竟然还记得此事。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王朝周期律一直没法摆脱。

王朝兴衰,其本质不过是某一利益群体被赶下台,换了新的群体上台而已。

既得利益的统治阶层利用手中的权利,逐渐积累资源,致使贫富差距愈发加大,矛盾愈发尖锐,直至不可调和的时,爆发冲突,然后王朝被推翻,一切重新来过。

不过于延益现在提这个观点,杨清源不明白提到他想说什么。

“当天下百姓当家做主,这件事情,我们做不了,或许千百年后才有人能做成,但是你提出的共和制衡论,却可以更进一步。”

于延益目光炯炯地看向杨清源,“这是一个机会,限制君权的机会。若是能使得王在法下,周明生桉的悲剧、楚王的悲剧、乃至于老夫蒙冤之事,就能极大程度地避免。”

“君权无上,唯法匡之!”

于延益在刑部的天牢之中,在这幽暗无光的地方,喊出了振聋发聩的八个字。

经历了楚王之事,和他自己的被冤枉的过程,他得到了这八个字。

虽然此地没有阳光,但是杨清源的眼中似乎看到了光明。

文明的进程,是一个限制权力的过程。

以帝王权威擅自废除法律或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这句话是《权利法桉》的核心含义,也就是于延益的刚刚那八个字的含义。

王在法下,天下大同。

“现在,是个机会!”于延益的语气坚定,“我若是被朱瞻坤冤杀,便足以引起朝中群臣对于天子的排斥。”

于延益讲这句话的时候,没有丝毫的谦虚,而事实也确实是如此。

他为国尽忠,在大周危亡之际,守住晋阳,并和杨清源围歼后金大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且为人德行高尚,没有丝毫弄权贪渎之行。

这样的人要被天子冤杀,百官会如何想?!

今日朱瞻坤可以冤杀于延益,明日是不是一样可以冤杀赵艋轲、钱牧谦、程青松?!

即便是得杨清源言传身教的十三皇子上位,当了一任好皇帝,那下一朝呢?!

将社稷命运和自身命运寄托于皇帝是个皇帝之上,这本来就走钢丝的行为,非天下正道。

之前他们没有办法,而杨清源和于延益提出了一个办法,足以限制皇权。那他们自然是愿意拥护的。

文官武勋两大集团其实代表的就是此时大周的最大利益。

黎庶众多,但他们的声音不被听见。

以内阁治政,以都督府掌兵,以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司法。

三方分立,制衡皇权!

则王,在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