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也不是真的就没人可用,但兖王叛乱至今还未调查完毕,殿前司很多中高层将领还没有完全摆脱嫌疑,兖王又死的十分可疑,要是选错了人,不光是放虎归山那么简单,要是暗中勾结吐蕃各部,再加上西夏蠢蠢欲动,巴蜀真出现变动,道路崎岖,朝廷就是派军也来不及了。

而且,现在这种情形,也不方便直接派军到巴蜀刺激蜀地百姓,当务之急,一是赶紧确定蜀州知州的人选,二就是派出钦差调查前知州死因,无论选派官员,还是派出钦差,这个人选不能是个简简单单的文官,更得有自保的能力。

在这个节骨眼,朝堂诸相也没什么好人选,最后还是桓王举荐了盛长槐,蜀地虽然是边周,民风彪悍,但也是文华圣地,几大家族都是耕读世家,盛长槐作为文坛的后起之秀,当能得到他们的支持,再来盛长槐除了文采,兵法武艺均属年轻一辈之翘楚,在派个老成持重的人从旁指点,在没有比他更适合了。

桓王的这个举荐得到了太后的支持,官家考虑了一下就答应下来,当晚就有旨意下达到盛长槐家里,封宣政使,以钦差的身份,去蜀州调查知州被毒害一案,赐天子剑,六品以下可先斩后奏,这也是怕成都府地方上不配合。

今日除了盛家人来送行,徐慎也和祝元直来送行了,徐慎的舅父是汴京大儒,自然不需要借住,求学之事自然也没有后顾之忧,祝元直就不同了,正好考核通过,得以进入太学读书,盛长槐见他租住的地方太远,便将进门的一间房间收拾出来让他住下,平时也好和自己探讨学问。

除此之外,桓王也带着小段来了一趟,小段或是经过顾廷烨的劝慰,对盛长槐的态度也不像之前那样看不顺眼,只是不太亲近而已。

“孟英,我专程去了英国公府,替你要来了两个老兵,英国公一门在巴蜀有些旧部,或许到时候能用上,可惜张将军身体不行,要不然,此去巴蜀的人选非他莫属,不至于叫孟英犯险,我能做的也就这些了,若有危险,还需先保全自身以图后事。”

桓王昨晚回去之后,才觉得骤然将盛长槐举荐上去有些欠妥,虽然他十分看好盛长槐,但毕竟盛长槐在军中没有人脉,这次去蜀州,恐怕大概率要动兵,盛长槐一个新人,即便是有文昌伯的爵位,但是没什么资历,恐怕指使不动边地的那些骄兵悍将,所以才连夜去了英国公府,和英国公次子商谈许久,要了两个出身巴蜀的老兵,希望能给盛长槐有些帮助。

盛长槐当然不会怪罪桓王,反而感激他能给自己求来这样一个机会,虽然确实有些危险,但是危险与机遇并存,何尝不是给了他一个将爵位转成世爵的机会。

“桓王放心,长槐一定会忠于王事,不让巴蜀生乱,听说蜀州通判出身白鹿洞书院,最是老成持重的人物,我家师兄也听说过他的名字,可能等长槐到巴蜀的时候,已经真相大白,搞不好我这次去就是捡功劳的。”

盛长槐说的轻巧,但桓王还是能看出来,盛长槐这是在宽慰他,不过这样自信的表情也得到了桓王的欣赏,年轻人就应该这样,就算这次失败了,也能得到历练,前几日顾廷烨就邀请桓王和盛长槐在樊楼小聚一次,对于盛长槐的能力,经过一番深入交谈,更让桓王对这个年纪轻轻的文昌伯十分信赖,这也是他在官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推荐盛长槐的原因,在他看来,蜀州乱了不算什么大事,大宋能保全一个未来之星才算是幸事,就像盛长槐在樊楼说的那句,存地失人,人地两失,存人失地,人地两全,只要大宋能臣良将层出不穷,再加上政绩清明,一个小小的蜀州丢了算什么,将来或许西夏和燕云也不是不能想想。

“好了,我就不打扰你了,赶紧和你的家人道个别吧,差事来的太急,想必你的亲人还没做好准备,好好安慰安慰他们。”

桓王也是十分知趣,他在这里,盛家的人都不敢靠近,尤其是他看到盛长槐的弟弟妹妹们一脸的焦急,生怕来不及和盛长槐道别,叮嘱几句之后就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