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林淮玉在等着,薛宝钗她们也不好再说什么,就跟小黛玉道别。
薛宝钗站在原地看到小黛玉走到林淮玉的身边,林淮玉低头对她笑了笑,随后牵着她的手离开。看到这一幕,她心里充满羡慕。同时,她心里非常期待林淮玉能回头看向她,但是林淮玉并没有回头。
第72章 红楼(72)
回到叶府后, 林淮玉来不及去午休,就去书房模拟考乡试的第二场考试。
乡试的第二场主要考经文五篇。其实就是考《五经》的内容,当然不是《五经》里的死内容, 而是以《五经》为主各出一题,一起进行考试。也就是写五篇以《五经》里的内容为主题的议论文。比如以《易经》出一题,题目是“君子以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 考生们就要以这个为主题, 展开写一篇议论文。
经文五篇,看起来不多, 但是写起来却不少。虽然以《五经》里的内容为主题展开写议论文,但是也要结合当下的政治,也就是说考生们不能凭空想象写, 也结合具体实际情况。 这就要求考生们不仅要熟知《五经》里的内容, 也要了解朝廷的政策和民间的情况。
乡试的出题官们出题也是结合现下的一些情况,就比如说林淮玉现在做的乡试考卷。它是三年前的乡试考卷的真题,在经文五篇里就提到三年前北方大旱一事。考生们答题时, 就要结合北方大旱的一些情况而写。
结合时下的情况而写,也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 要写地非常有深度。这个深度, 就看考生们的学问深度了。
林淮玉对朝廷的一些政策和民间的情况还是比较了解的。他了解这些情况比较简单方便, 毕竟他父亲林如海是官。不管是什么衙门, 都有自己的邸报。
林如海身为巡盐御史, 又身为庆隆帝的心腹, 他得到的情报都是第一手情报。在这方面, 林淮玉要比其他学子们有优势。
普通人家的学子们想要了解朝廷的一些政策和民间的情况都是从当地衙门公布的消息而得知。这样获取的讯息不仅晚, 而且得到的也不是很全面。所以, 学子们经常聚在一起讨论。除了讨论文学,就是讨论国家大事。
虽然林淮玉没有参加上一次的乡试,但是他对三年前发生的一些事情很了解,结合三年前的事情来写不难,难得是怎么写地有深度。顺便一提,三年前的乡试的考题是叶文赋出的,他是主出题官。
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三年前的乡试是推后一年考得。原本上一届的乡试,应该在四年前举行,但是四年前很多地方发洪水,庆隆帝下令推迟一年举行乡试、会试、殿试。
前几年,大庆朝很多地方真的是风不调雨不顺。四年前,很多地方发洪水。结果好不容易等洪水过去,第二年又有很多地方干旱。因为这两件事情,庆隆帝的名声受损。
理亲王一派的人拿这两件事情在民间扇风点火,说是庆隆帝不仁,德行有亏,所以老天爷才会降下灾害。
当时,关于庆隆帝不仁这件事情闹得沸沸扬扬,差点逼得庆隆帝写下罪己书。好在最后在他的一些得力干将的帮助下,勉勉强强地让他平安度过这次危机。也正因为这件事情,庆隆帝恨极了理亲王一派人,下定决心要彻底铲除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