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开矿

大明世祖 飞天缆车 2017 字 7个月前

朝廷也会因为开矿而得了赋税。

这是一举多得的买卖。

故而熊汝霖对于开矿格外的在意,雇佣牧民也重要。

初次谈话,熊汝霖对于望飞感觉不错,心中有了倾斜。

数日后,于望飞得了这处露天大矿,开采难度接近于无,这也就意味着成本较低,利润大。

边军首先就占据了一半份额,几大府城也同样订购,牧民们得知可以用东西换购后,也来了热情。

因为煤矿生意,大量的牧民赶着马车进行送货生意,有人收购煤进行临散卖。

通过煤矿,于望飞至少养活了上千人,影响了数千家庭。

当然了,解决了草原上急需的供暖问题,他就获得了不少的人心。

熊汝霖更是坚定了开矿的决心,他向皇帝的密折中写道:

“石灰矿可以建房,铜矿可以铸钱,金银获利无数,就算是普通的粘土,也能制作陶瓷,甚至生产出绥远的特色瓷器……”

“老臣以为,草原上筑城是良策,但无论是燃料或者粮食都难解决,而每开一矿,就可多筑一城,三五载之后,草原上将尽数是城池……”

朱谊汐收到这封密折时,就已经到了腊月,家家户户开始制作八宝粥,香味飘散入整个京城。

即使整个天下不安生,如江苏洪灾等,但京城却安稳无山,大量的物资供应,让北京人饿不着肚子。

朱谊汐倒是不挑嘴,山珍海味吃惯了,他也只吃九碟菜,不多不少,碰到一些大灾时,他还会装模作样的让菜挪到五碟,以示节俭。

“草原开矿?”

朱谊汐思考起来。

内蒙草原露天矿较多,即使深埋地下,也比内陆的那些山岭来的强,开采难度大降。

至于为何之前不进行开矿,一个则是路途远,不划算,但如今草原筑城,已经有了消费能力。

况且多年的通商,通过售卖羊毛,羊皮等草原百姓也有了一些积蓄。

市场已经做起来了。

二来嘛,自然是技术进步了。

虽然表面上来看,明朝没宋时富,没唐时霸气,但实际上技术自然进步许多。

例如造纸术,竹纸等盛行,成本是宋时的十分之一,对联、年画等也是在明时兴起。

炼铁产量,明朝一举超过唐宋时期,是其的十数倍。

显然,随着大范围的开矿,市场会逼迫技术进步,产量会越来越高。

例如,蒸汽机的应用,会大规模地拍出地下水,减轻难度,还可以吊其大量矿时,省时省力。

至于草原坑坑洼洼的,这是工业化的代价罢了。

只要草原安定,一些环境污染算不得什么。

就像是云南,贫瘠的地方已然把滇铜当成了发财大道。

前明三百年间,铜产地是在江西的德山和铅山,年产不过五十万斤。

如果铸成铜钱,也不过四十来万贯,根本就只能是挠挠痒。

所以明是的铜多来自日本。

日本对于金银限制出口,但对于铜却官职不严,是其出口大头,喜欢拿铜来换铜钱。

为了发展生计,扩大地方财源,采滇铜就被提了出来。

“滇省七山两水一田,年赋不过两百万块,确实需要铜矿。”

朱谊汐叹了口气,绥远都同意了,自然对云南不能反对。

银圆虽然深入人心,但民间用的最多的还是铜钱,尤其是铜圆,更是收到喜爱。

“罢了罢了!”

朱谊汐选择了同意。

而在另一边,则是内务府对于齐国金矿和银矿开采的利润。

由于齐国不具备铸币这样的技术,故而其像日本那般,用白银来换取银圆。

内务府了不愿意把这赚钱的买卖给朝廷,故而直接拿起了库存,再用白银去往朝廷换置。

朱谊汐粗略一瞧,顿觉惊叹:

齐国仅仅是在绍武二十一年,就提炼出来二十万斤白银,三万斤黄金。

如果换成银圆,那就是六十二万银圆。

对于小国寡民的齐国来说,这是一笔庞大的数字,随着开矿的人数越多,其利润也就越高。

仅仅依靠着开矿,就能躺着过日子了。

(本章完)

()

1秒记住网:。手机版阅读网址: